晋国骊姬之乱(僖公四、五,六年)
——最能适应者为强者「读解」
太子申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是骊姬阴谋诡计的牺牲品,同时也是他所信奉
的观念的牺牲品:既已知道罪魁祸手是谁,却为父亲的“幸福”而不愿揭露;出
逃本可以成为一条出路,却以自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这种悲剧性的人物多半只能在古代注重孝慈、仁义的氛围中才能找到,他们
把自己所信奉的道德准则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宁可自己含冤而亡,也不让自己的
所作所为有损于应当忠孝的对象。站在他们的立场之上,绝对不可能想到以牙还
牙、以恶报恶,剩下的就只有以牺牲自己来成全他人。
这样的行为虽然在今日不足以仿效,但其精神恐怕不应当过时;危难时刻想
着他人,甘愿为他人作出牺牲。当然,这其中有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所付出的
牺牲,应当是有价值的,像中生为之牺牲的对象,在我们看来肯定是不值得的。
实际上,他还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完全可以既避过陷害,使搞阴谋者得到应有的
惩罚,又以此来表明对父王的忠诚。
申生的悲剧使我们再次领悟到,心地过分善良纯洁,在一个充满邪恶的世界
之中,往往会成为邪恶的祭品。恶的力量无害,这尚可以理解;而当我们清醒地
意识到了恶在向我们进攻时,是不应当向它让步和妥协的。有时候,可以正面地、
理直气壮地、大胆地反抗恶,有时候则可以凭智慧设法躲开恶,申生的两个兄弟
——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正是这样做的。
他们两人比申生聪明的地方,在于明知自己没有过错,就完全没有必要代人
受过,没有必要去做替罪羊,更没有必要自动成为阴谋诡计的牺牲品。既然父王
的命令不能违抗,逃跑总是可以的。再说,他们俩固执己见,也未执迷不悟,听
从了别人善意的劝告,在灾祸临头时注意保护自己。
公子重耳日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自然同他善于随机应变,不
固守陈腐之见有很大关系。这使我们想到一条最实际的生存法则:适者生存。
为理想、真理、道义献身,固然可敬、高尚,值得赞颂。在没有理想、真理、
道义可以献身之时,保存自己,认清身处的环境,从中得到自己应当得到的东西,
的确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在人们为了现实利益而互相倾轧、勾心斗角的春秋
时代,很难说有什么值得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在混乱纷争之中如何保护自己,
是人们首要关心的问题。“霸王”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大概正是认清了时势,并
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时势,从而成为强者。
强者不仅仅是善于适应环境,善于保存自己,同时也善于竞争,善于把握进
取和退守的时机,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不放过任何一次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这个法则,不仅在春秋诸霸的纷争中得到了证明,恐怕也应当说是由社会本身的
发展所决定了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中的人都是如此。
下一篇(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
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
——磨难是一笔财富「原文」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1 )。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
:“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2 ),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3 ),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4 )。
狄人伐唐咎如(5 ),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于取季隗,生伯
俦、叔刘(6 )以叔隗妻赵衰(7 ),生盾。将适齐(8 ),渭季隗曰:“待我
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9 )。
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10)。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11),乞食于野人(12),野人与之块。
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13)。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
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14),以告姜氏(15)。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
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
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16)。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17),曹共公闻其骈胁(18),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19)僖负
羁之妻曰(20):“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
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候而诛无礼,曹其首也。于盍蚤自贰焉(21)”
乃馈盘飨,置壁焉(22)。公子受飨反璧。
及宋(23),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24):“臣闻大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
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
(25),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26),而天不靖晋国(27),殆将启之,
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28),而从之,三也。晋、郑同齐(29),其过子弟固
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30),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31),君之余
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
晋楚治兵(32),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33)。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34),
右属??(35),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36)。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
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37),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
叔之后,其后衰者也(38),其将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
大咎。”乃送诸秦。
秦伯纳女五人(39),怀嬴与焉(40)。奉匾沃盥(41),既而挥之。怒,
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公子惧,降服而囚(42)。
他日,公享之(43),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44),请使衰从。”公
子赋《河水》,公赋《六月》(45)。赵衰曰:“重耳拜赐!”
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
重耳敢不拜?”
「注释」
(1 )及于难:遇到危难。(2 )保:依仗,依靠。(3 )校(jiao):同
“较”,较量。(4 )狐偃:重耳的舅父,又称子犯,舅犯。赵衰:晋国大夫,
字子余,重耳的主要谋士。颠颉:晋国大夫。魏武子:魏诌(chou),晋国大夫
. 司空季子:名胥臣,晋国大夫。(5 )唐咎(qianggao)如:部族名,狄族的
别种,隗姓。(6 )俦:读chou. (7 )妻:嫁给。(8 )适:去,往。(9 )
就木:进棺材。(10)处狄:住在狄国。(11)五鹿:卫国地名,在今河南濮阳
县南。(12)野人,指农夫。(13)乘:古时用四匹马驾一乘车,二十乘即八十
匹马。(14)蚕妾:养蚕的女奴。(15)姜氏:重耳在齐国娶的妻子。齐是姜姓
国,所以称姜氏。(16)遣:送。(17)曹:诸侯国名,姬姓,在今山东定陶县
西南。(18)骈(pian):并排。胁:胸部的两侧。(19)薄:逼近。(20)僖
负羁:曹国大夫。(21)蚤:同“早”。贰:不一致。(22)盘飨(sun ):一
盘饭。置壁焉:将宝玉藏在饭中。(23)宋:诸侯国名,子姓,在今河南商丘。
(24)叔詹:郑国大夫。(25)姬出:姬姓父母所生,因重耳父母都姓姬。(26)
离:同“罹”(li),遭受。(27)靖:安定。(28)三士:指狐偃、赵衰、贾
佗。(29)齐(chai):类,等。(30)楚子:指楚成王,飨(xiang ):设酒
宴款待。(31)波及:流散到。(32)治兵:演练军队。(33)辟:同“避”。
舍:古时行军走三十里就休息,所以一舍为三十里。(34)弭:弓梢。(35)属
(zhu ):佩带。?:箭袋。?:(jian):弓套。(36)子玉:楚国令尹。
(37)晋侯:指晋惠公夷吾。(38)后衰:衰落得最迟。(39)秦伯:指秦穆公。
纳女五人:送给重耳五个女子为姬妾。(40)怀嬴:秦穆公的女儿。(41)奉:
同“捧”。匾(yi):洗手注水的用具。沃:淋水。盥,洗手。(42)降服:解
去衣冠。(43)享:用酒食宴请。(44)文:言辞的文彩,指擅长辞令。(45)
《河水》:诗名,已失传,《六月》:《诗。小雅》中的一篇。
「译文」
晋国的公子重耳遭受危难的时候,晋国军队到蒲城去讨伐他。蒲城人打算抵
抗,重耳不同意,说:“我依靠君父的命令享有养生的俸禄,得到所属百性的拥
护。有了百姓拥护就同君父较量起来,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走吧!”
于是重耳逃到了狄国。同他一块儿出逃的人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和司空
季子。
狄国人攻打一个叫唐咎如的部落,俘获了君长的两个女儿叔隗和季隗,把她
们送给了公子重耳。重耳娶了季魄,生下伯俦和叔刘。他把叔隗给了赵衰做妻子,
生下赵盾。重耳想到齐国去,对季魄说:“等我二十五年,我不回来,你再改嫁。”
季隗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改嫁,就该进棺材了。还是让
我等您吧。”重耳在狄国住了十二年才离开。
重耳经过卫国,卫文公子不依礼待他。重耳走到五鹿,向乡下人讨饭吃,乡
下人给了他一块泥土。重耳大怒,想用鞭子抽他。狐偃说:“这是上大的恩赐。
重耳叩头表示感谢,把泥块接过来放到了车上。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给他娶了个妻子,还给了他八十匹马。重耳对这种生
活很满足,但随行的人认为不应这样呆下去,想去别的地方,便在桑树下商量这
件事。有个养蚕的女奴正在桑树上,回去把听到的话报告了重耳的妻子姜氏。姜
氏把女奴杀了,对重耳说:“你有远行四方的打算吧,偷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
经把她杀了。”重耳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你走吧,怀恋妻子和安于
现状,会毁坏你的功名。”重耳不肯走。姜氏与狐偃商量,用酒把重耳灌醉,然
后把他送出了齐国,重耳酒醒之后,拿起戈就去追击狐偃。
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长得连在一起,想看看他的裸体。重耳洗
澡时,曹共公走近了去看他的肋骨。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她丈夫说:“我看
晋国公子的随从人员,都定以担当治国的大任。如果让他们辅佐公子,公子一定
能回到晋国当国君。回到晋国当国君后,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在诸侯中称霸而
讨伐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恐怕就是头一个。你为什么不趁早向他表示自己对他
与曹君不同呢?”于是僖负羁就给重耳送去了一盘饭,在饭中藏了一块宝玉。重
耳接受了饭食,将宝玉退还了。
到了宋国,宋襄公送给了重耳二十辆马车。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依礼接待重耳。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说:“臣下听说上
天所赞助的人,其他人是赶不上的。晋国公子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或许上天要
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同姓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
晋公子重耳的父母都姓姬,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第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遭到流
亡在国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吧,这是
第二件不同寻常的事。有三位才智过人的贤士跟随他,这是第三件不同寻常的事。
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国家,晋国子弟路过郑国,本来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晋公子
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
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
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
呢?”楚成王说:“尽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
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
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
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较量一番。”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
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
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
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
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定会遭大祸。”于是楚成王就
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
秦穆公把五个女子送给重耳作姬妾,秦穆公的女儿怀嬴也在其中,有一次,
怀嬴捧着盛水的器具让重耳洗手,重耳洗完便挥手让怀嬴走开。怀赢生气地说:
“秦国和晋国是同等的,你为什么瞧不起我?”公子重耳害怕了,脱去衣服把自
己关起来表示谢罪。
又有一天,秦穆公宴请重耳。狐偃说:“我比不上赵衰那样擅长辞令,让赵
衰陪你去吧。”在宴会上,公子重耳作了一首《河水》诗,秦穆公作了《六月》
这首诗。赵衰说:“重耳拜谢君王恩赐!”公子重耳走下台阶,拜谢,叩头。秦
穆公也走下一级台阶表示不敢接受叩谢的大礼。赵衰说:“君王提出要重耳担当
辅佐周天子使命,重耳怎么敢不拜谢?”
「读解」
先贤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历经磨难,才
具有担当大任的资历。重耳的经历证明这一说法是有充分的生活根据的。
重耳由一个贪图享乐、养尊处优的贵族公子哥儿,到后来成为春秋时代显赫
一时的霸主,几乎可以说全凭了他在国外流亡19年的经历中所遭受的磨难。当初
大祸临头时的出逃,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流亡中的屈辱、困苦、安乐的体验,使
他明白了身在宫廷、耽于逸乐所不可能明白的人生真谛,在身、心两方面受到陶
冶和磨炼。
人们注意到的,往往是开头和结果,从外出逃亡的灾祸,到成为霸王的荣耀
显赫,让人感叹的是命运的沧海桑田的巨变,这似乎在证明着老子所说的“祸兮
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这对立两端戏剧性的变化,给人的命运无常的幻觉,以及
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感慨。
然而,我们却忽视了过程这个巨大的环节。过程是漫长的,实实在在的,局
外人可以从旁说大话,评头品足,而过程之中的冷暖甘苦,酸甜苦辣,欢乐忧伤,
寂寞仿惶,唯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唯有当事人才有深入骨髓。刻骨铭心的体验。
旁观者可以理解,却没有体验,而理解和体验则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两桩事情。
无论从哪种意义上都不可能等量齐观。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生活本身是一个不断流变的过程,重要的是过程本身,
人生的意义也在过程之中,而结果则是次要的。变化是绝对的,稳定则是相对的,
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东西,浩瀚天空之中没有不落的太阳。
坎坷、折磨、挫折、不幸、苦难、痛苦、狐独、绝望、屈辱、失败、恐俱等
等,全都构成了过程的内容;没有它们,也就没有了过程;没有它们,也不会有
开始和结果。结果是在过程之中出现的,而不是在过程之外。
人们完全可以通过主动的选择或被动的接受,来有意识地为某一结果而奋斗。
奋斗就是过程,结果是心中的志向和目标。奋斗总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而不是
不知不觉的。在奋斗的过程之中经不起折磨,受不了坎坷,吃不了苦头,忍不住
痛苦,耐不住寂寞,沉溺于安乐,迷恋于幻想,都不可能达到目标,不可能实现
自己的理想。
经受过磨难的人,不仅仅懂得生活的真谛以及应当珍惜什么,而且也懂得为
了获取成功,应该怎么去做,懂得如何地主动适应和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境,
不使自己被情境所左右。
在这个过程之中,忍耐是两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字眼儿。在这方面,先贤们做
出过不少示范。比如孔子,他说过“小不忍,则乱大谋”。他自己为了恢复周代
的礼仪制度,不惜“克己”,力求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自己所信奉的理想。比如
韩信,他在微贱之时,能够忍受淮阴少年的“胯下之辱”。比如公子重耳,在向
农夫讨食时得到的却是土块,能够收鞭息怒,将土块当宝物收起。
真正的强者并不一定体现在表面上。真实情况往往是,外表上装模作样,恃
才逞强,处处锋芒毕露,时时刻刻咄咄逼人,未必是真的强者,未必能成就大业。
能忍受一时的屈辱,是气度博大、胸襟开阔的表现,这才是能成就大业必须具备
的品质。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下一篇(展喜犒齐师)
展喜犒齐师(僖公二十六年)
——依靠智慧和实力才能无畏「原文」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
公使展喜犒师(1 ),使受命于展禽(2 )。齐侯未人竟(3 ),展喜从之,
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4 ),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5 )”齐侯曰:
“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磐(6 ),
野无青草(7 ),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
(8 ),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
府(9 ),大师职之(10)。桓公是以纠合诸候,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11),
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12)。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13)!
’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14),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
君必不然。‘恃此而不恐。“齐侯乃还。
「注释」
(1 )公:指鲁僖公。展喜:鲁国大夫。(2 )受命:请教。展禽:鲁国大
夫,又称柳下惠。(3 )齐侯:齐孝公,齐桓公之子。竟:同“境”。(4 )玉
趾:表示礼节的套话,意思是贵足、亲劳大驾。(5 )执事:左右办事的官员,
用作对方的敬称。(6 )县:同“悬”。磐:石制打击乐器。(7 )野无青草:
指旱情严重。(8 )大公:太公,齐国始祖姜尚,又称姜大公。股肱(gong):
大腿和手臂。这里的意思是辅佐。(9 )载:盟约也叫载书,简称为载。(10)
大师:太师,当为太史,主管盟誓的官。职:掌管。(11)弥缝:填满缝隙。这
里的意思是补救。(12)昭:发扬光大。旧职:指大公的旧职。(13)率:遵循。
桓:指齐桓公。(14)保聚:保城聚众。
「译文」
夏天,齐孝公领兵攻打我国北部边境。……
鲁傅公派遣展喜去犒劳齐国军队,让他先向展禽请教犒赏时的辞令。齐孝公
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就出境去跟着齐孝公,对他说:“我们国君听说您亲
劳大驾,将要屈尊光临敝国,特派臣下来犒劳您的侍从们。”齐孝公说:“鲁国
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平民百姓害怕,君子大人不害怕。”齐孝公说:
“百姓家中空空荡荡像挂起来的磐,田野里光秃秃地连青草都没有,你们凭借什
么不害怕?”展喜回答说:“凭借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和齐太公辅佐周王室,
在左右协助成王。成王慰劳他们,还赐给他们盟约,盟约上说:”世世代代的子
孙都不要互相残害!‘这个盟约保存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着。齐桓公因此集合
诸侯,商讨解决他们的纠纷,弥补他们的过失,救助他们的灾难,这是为了发扬
光大齐大公的旧职。等到您当上国君,诸侯们都盼望着说:“他会继承桓公的功
业!’我们敝国因此不敢保城聚众,人们会说:”难道他继承桓公之位才九年,
就丢弃使命、放弃职责吗?他怎么对先君交待呢?君王一定不会这样做的。‘人
们凭借这一点就不害怕。“于是齐孝公就领兵回国了。
「读解」
面对入侵的大兵压境,鲁国的政治家们并没有惊慌失措,没有义愤填膺,而
是想出了一个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依然是妙绝的高招:犒赏前来入侵的敌军,并对
之以令敌手无言以对的绝妙外交辞令,真能使人拍案叫绝。
其实,鲁国人之所以“有恃无恐”,不仅仅是他们的先君曾有过“和平友好
条约”,恐怕更在于他们的自信——自信道义是在自己一边,自信自己拥有对付
入侵者的智慧,也自信自己有同敌手对抗的实力。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作后盾,大
概也难以用,“一言”让敌手退却,毕竟来者不善,敢于来犯,也就意味看来者
不会顾及什么先君之盟。
所谓大义凛然,只有在这种关键时刻才会显现出来,英雄本色也只有在这时
才会显现出来。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刀光剑影是一回事,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
巧妙应对又是一回事,并不一定非要真刀真枪地廝杀才算得上英雄。
不过,也有一点差别:对于丧失了良知、丧心病狂、歇斯底里的战争贩子来
说,再绝妙的外交辞令和应对技巧,都是无济于事的。强盗自有强盗的逻辑,有
时甚至连逻辑也不讲。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何曾讲过逻辑?日本人发动卢沟
桥事变时,何曾讲过逻辑?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又何曾讲过逻辑?强
盗总归是强盗,有时他们可能假惺惺地找借口,有时则赤裸裸地烧杀抢掠。
照这种标准来看,齐孝公这样的人,也还算是天良尚未丧尽,还没有达到丧
心病狂的地步,在无言以对之后还知道退兵。这种好事肯定不多了,大概也只有
讲究礼义廉耻的古代才会有。现代社会中,要么是赤裸棵地恃强凌弱,要么是谈
判桌上的利益交换。
要真正具有与敌手抗衡的实力,应当软、硬两手兼备,既要在外交场合周旋
的智慧和技巧,也要有军事的、国力的、民众的实力作为后盾,才能立于不败之
地。
下一篇(晋楚城濮之战)
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
——仗越打越精「原文」
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懿次于城濮(1 )。楚
师背?而舍(2 ),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3 ):“原田每每(4 ),舍其
旧而新是谋(5 )。”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候,若其不捷,
表里山河(6 ),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
(7 ),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晋侯梦与楚子搏(8 ),楚
子伏己而嘏其脑(9 ),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10),吾
且柔之矣(11)!”
子玉使斗勃请战(12),曰:“请与君之士戏(13),君冯轼而观之,得臣
与寓目焉(14)。”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
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15):戒尔
车乘(16),敬尔君事,诘朝将见(17)。”
晋车七百乘,靶、勒、鞅、?(18)。晋侯登有莘之墟以观师(19),曰:
“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20)。子玉以若敖之六卒
将中军(21),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22),子上将右(23)。胥
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24),
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25),楚师驰之,原轸、?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26)。
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于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
晋师三日馆、谷(27),及癸酉而还。甲午,至于衡雍(28),作王宫于践
土(29)。
乡役之三月(30),郑伯如楚致其师(31)。为楚师既败而惧,使子人九行
成于晋(32)。晋栾枝人盟郑伯。五月丙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丁未,献楚
俘于王(33):驷介百乘(34),徒兵千。郑伯傅王(35),用平礼也(36)。
己酉,王享醴,命晋侯宥(37)。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候为侯
伯(38),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39),彤弓一,彤矢百,舻弓矢千(40),
钜氅一卣(41),虎贲三百人(42)。曰:“王谓叔父(43):”敬服王命,以
绥四国,纠逖王慝(44)。‘“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
天子之丕显休命(45)。“受策以出。出入三觐(46)。
卫候闻楚师败,惧,出奔楚,遂适陈。使元喧奉叔武以受盟(47)。癸亥,
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要言曰(48):“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
殛之(49),俾队其师(50),无克祚国(51),及而玄孙,无有老幼。”君子
谓是盟也信,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初,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52),未之服也。先战,梦河神谓己曰:“畀余
(53),余赐女盂诸之糜(54)。”弗致也。大心与子西使荣黄谏(55),弗听。
荣季曰:“死而利国,犹或为之,况琼玉乎!是粪土也,而可以济师,将何爱焉?”
弗听。出,告二子日:“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既败,王使
谓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子西。孙伯曰:“得臣将死,二臣
止之,曰:”君其将以为戮。‘“及连谷而死(56)。
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57)!为吕臣实为令尹(58),
民奉己而已,不在民矣(59)。”
「注释」
(1 )晋侯:指晋文公重耳。宋公:宋成公,襄公之子。国归父、崔夭:均
为齐国大夫。秦小子懿(yin ):秦穆公之子。城濮:卫国地名,在今河南陈留。
(2 )背:背靠着。?(xi):城濮附近一个险要的丘陵地带。(3 )诵:不配
乐曲的歌曲。(4 )原田:原野。每每:青草茂盛的样子。(5 )舍其旧:除掉
旧草的根子。新是谋:谋新,指开辟新田耕种。(6 )表:外。里:内。山:指
太行山,河:黄河。(7 )汉阳:汉水北面。(8 )搏:徒手对打,格斗。(9 )
伏己:伏在晋文公身上。嘏(gu):吮吸。(10)得天:面朝天,意思是得到天
助。伏其罪:面朝地像认罪。(11)柔之:软化他,意思是使他驯服。(12)斗
勃:楚国大夫。(13)戏:较量。(14)得臣:子玉的字。寓目:观看。(15)
大夫:指斗勃。二三子:指楚军将领子玉、子西等人。(16)戒:准备好。(17)
诘朝:明天早上。(18)靶(xian):马背上的皮件。勒:马胸部的皮件。鞅
(yang):马腹的皮件。?(ban ):马后的皮件。(19)有莘(shen):古代
国名,在今河南陈留县东北,虚,同“墟”,旧城废址。(20)陈、蔡:陈、蔡
两国军队属于楚军右师。(21)中军:楚军分为左、中、右三军,中军是最高统
帅。(22):子西:楚国左军统帅斗宜申的字。(23)子上;楚国右军统帅斗勃
的字。(24)旆(pei )装饰有飘带的大旗,(25)舆曳柴:战车后面拖着树枝。
(26)中军公族:晋文公统率的亲兵。横:拦腰。(27)馆:驻扎,这里指住在
楚国军营。谷:吃粮食,指吃楚军丢弃的军粮。(28)衡雍:郑国地名,在今河
南原阳西。(29)践土:郑国地名,在今河南原阳西南。(30)乡(xiang ):
不久之前。役:指城濮之战。(31)致其师:将郑国军队交给楚军指挥。(32)
子人九:郑国大夫,姓子人,名九。行成:休战讲和。(33)王:指周襄王。
(34)驷介:四马披甲。(35)傅:主持礼节仪式。(36)用平礼:用周平王的
礼节。(37)宥:同“侑”,劝酒。(38)严氏、王子虎:周王室的执政大臣。
内史:掌管爵禄策命的官。策命:在竹简上写上命令。侯伯:诸侯之长。(39)
大辂(lu)之服:与礼车相配套的服饰仪仗。戎辂之服:乘兵车时的服饰仪仗。
(40)舻(lu):黑色。(41)钜氅(ju chang):用黑黍米和香草酿成的香酒。
卣(you ):盛酒的器具。(42)虎贲(ben ):勇士。(43)叔父:天子对同
姓诸侯的称呼。这里指晋文公重耳。(44)纠:检举,逖(ti):惩治。慝(te)
:坏人。(45)丕:大。显:明。休:美。(46)出入:来回。三觐:进见了三
次。(47)元喧(xuan):卫国大夫。奉:拥戴。叔武:卫成公的弟弟。(48)
要(yao )言:约言,立下誓言。(49)殛(ji):惩罚。(50)俾:使。队:
同“坠”,灭亡。(51)克;能。祚:享有。(52)琼弁:用美玉装饰的马冠。
缨:套在马脖子上的革带。(53)畀(bi):送给。(54)孟诸:宋国地名,在
今河南商丘东北;糜:同“媚”,水边草地。孟诸之糜:指宋国的土地。(55)
大心:孙伯,子玉的儿子。荣黄:荣季,楚国大夫。(56)连谷:楚国地名。
(57)毒;危害。莫余毒;莫毒余。(58)为吕臣:楚国大夫,在于玉之后任楚
国令尹。(59)奉己:奉养自己。不在民:不为民事着想。
「译文」
夏天四月初三,晋文公、宋成公、齐国大夫国归父、崔夭、秦国公子小子懿
带领军队进驻城濮。楚军背靠着险要的名叫?的丘陵扎营,晋文公对此很忧虑。
他听到士兵们唱的歌辞说:“原野上青草多茂盛,除掉旧根播新种。”晋文公心
中疑虑。狐偃说:“打吧!打了胜仗,一定会得到诸侯拥戴。如果打不胜,晋国
外有黄河,内有太行,也必定不会受什么损害。”晋文公说:“楚国从前对我们
的恩惠怎么办呢?”栾枝说:“汉水北面那些姬姓的诸侯国,全被楚国吞并了。
想着过去的小恩小惠,会忘记这个奇耻大辱,不如同楚国打一仗。”晋大公夜里
梦见同楚成王格斗,楚成王把他打倒,趴在他身上吸他的脑汁,因此有些害怕。
狐偃说:“这是吉利的征兆。我们得到天助,楚王面向地伏罪,我们会使他驯服
的。”
子玉派斗勃来挑战,对晋文公说:“我请求同您的士兵们较量一番,您可以
扶着车前的横木观看,我子玉也要奉陪观看。”晋文公让栾枝回答说:“我们的
国君领教了。楚王的恩惠我们不敢忘记,所以才退到这里,对大夫子玉我们都要
退让,又怎么敢抵挡楚君呢?既然得不到贵国退兵的命令,那就劳您费心转告贵
国将领:准备好你们的战车,认真对待贵君交付的任务,咱们明天早晨战场上见。”
晋军有七百辆战车,车马装备齐全。晋文公登上古莘旧城的遗址检阅了军容,
说:“年轻的和年长的都很有礼貌,我们可以用来作战了。”于是晋军砍伐当地
树木,作为补充作战的器械。
四月初四,晋军在莘北摆好阵势,下军副将胥臣领兵抵挡限陈、蔡两国军队。
楚国主将子玉用若敖氏的六百兵卒为主力,说:“今天必定将晋国消灭了!”子
西统率楚国左军,斗勃统率楚国右军。晋将胥臣用虎皮把战马蒙上,首先攻击陈、
蔡联军。陈、蔡联军逃奔,楚国的右军溃败了。晋国上军主将狐毛树起两面大旗
假装撤迟,晋国下军主将栾枝让战车拖着树枝假装逃跑,楚军受骗追击,原轸和?
溱率领晋军中军精锐兵力向楚军拦腰沖杀。狐毛和狐偃指挥上军从两边夹击子西,
楚国的左军也溃败了。结果楚军大败。子玉及早收兵不动,所以他的中军没有溃
败。
晋军在楚军营地住了三天,吃缴获的军粮,到四月八日才班师回国。四月二
十九日,晋军到达衡雍,在践土为周襄王造了一座行官。
在城濮之战前的三个月,郑文公曾到楚国去把郑国军队交给楚国指挥,现在
郑文公因为楚军打了败仗而感到害怕,便派子人九去向晋国求和。晋国的栾枝去
郑国与郑文公议盟。五月十一日,晋文公和郑文公在衡雍订立了盟约。五月十二
日,晋文公把楚国的俘虏献给周襄王,有四马披甲的兵车一百辆,步兵一千人。
郑文公替周襄王主持典礼仪式,用从前周平王接待晋文侯的礼节来接待晋文公。
五月十四日,周襄王用甜酒款待晋文公,并劝晋文公进酒。周襄王命令尹氏、王
子虎和内史叔兴父用策书任命晋文公为诸侯首领,赏赐给他一辆大辂车和整套服
饰仪仗,一辆大戎车和整套服饰仪仗,红色的弓一把,红色的箭一百支,黑色的
弓十把,黑色的箭一千支,黑黍米酿造的香酒一卣,勇士三百人,并说:“周王
对叔父说:”恭敬地服从周王的命令,安抚四方诸侯,监督惩治坏人。‘“晋文
公辞让了三次,才接受了王命,说:”重耳再拜叩首,接受并发扬周天子伟大、
光明、美善的命令。“晋文公接受策书迟出,前后三次朝见了周襄王。
卫成公听到楚军被晋军打败了,很害怕,出逃到楚国,后又逃到陈国。卫国
派元喧辅佐叔武去接受晋国与诸侯的盟约。五月二十八日,土子虎和诸侯在周王
的厅堂订立了盟约,并立下誓辞说:“各位诸侯都要扶助王室,不能互相残害。
如果有人违背盟誓,圣明的神灵会惩罚他,使他的军队覆灭,不能再享有国家,
直到他的子孙后代,不论年长年幼,都逃不脱惩罚。”君子认为这个盟约是诚信
的,说晋国在这次战役中是依凭德义进行的征讨。
当初,楚国的子玉自己做了一套用美玉装饰的马冠和马秧,还没有用上。交
战之前,子玉梦见河神对自己说:“把它们送给我!我赏赐给你宋国孟诸的沼泽
地。”子玉不肯送给河神。子玉的儿子大心和楚国大夫子西让荣黄去劝子玉,子
玉不听。荣黄说:“人死了能对国家有利,也要去死,何况是美玉!它们不过是
粪土,如果可以用来帮助军队得胜,有什么可以吝惜的?”子玉还是不听。荣黄
出来告诉大心和子西说:“不是河神要让令尹打败仗,而是令尹不肯为民众尽力,
实在是自找失败。”楚军战败后,楚王派人对子玉说:“如果你回楚国来,怎么
对申、息两地的父老们交代呢?”子西和大心对使臣说:“子玉本来想自杀,我
们两入拦住他说:”国君还要惩罚你呢。‘“子玉到了连谷就自杀了。
晋文公听到于玉自杀的消息,喜形于色他说:“今后没有人危害我了!楚国
的为吕臣当令尹,只知道保全自己,不会为老百姓着想。
「读解」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代晋国和楚国争夺霸权的一场关键之战,以晋国取胜而告
终,众多的诸候国都卷入了这场两强相争。
这种乱哄哄你方斗罢我登台的局面,不禁使人想到,尽管大家都在表面上推
崇周天子,实际上都是拉大旗作虎皮,打着天子的旗号,拼命扩展自己的实力,
捞取自己的好处。王权早已衰败到徒有虚名,谁愿意就可以用来谋私利。因此,
权威和偶像已经坍塌了。
同时,神的权威和祖先的权威也坍塌了。在一场决定命运的大战之前,人们
不再祭祝神灵和祖先,所谓的“梦”,不过是一种虚伪的附会而已,恐怕连做
“梦”的人也没有把他们的“梦”当回事,只把自己的成败得失当回事。
莫非这种状况真像古人说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一合?
合,必须要有一个中心,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凝聚力,它以强大的力量把四
方八面、形形色色的人等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这种凝聚力不应当只是精神
上的,还应当有实力的威慑。单纯精神的力量——神灵,祖先,天子等等,在现
实中不足以同利益、私欲想抗衡,信念和现实利益沖突总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精
神力量加上制约和惩罚的措施、手段,以及实力的威慑,才可能形成一个具有凝
聚力的中心。
分,当中心的凝聚力衰退,中心之外的实力逐渐强大起来之时,中心便会瓦
解,或者有名无实,形成群龙无首的局面,诸侯割据,军阀混战,便是中心崩溃
分化的结果。
分裂时间久了,强者在不断蚕食弱者中日益强大,弱者一个接一个被蚕食和
吞并,然后再凭实力统一起来。可以设想,仅仅凭实力建立霸权的确可以成功,
事实上也有过例证,比如秦始皇,但是这样做很难持久,很难形成真正稳固的凝
聚力。
权威不可能没有,但不应当是形同虚设的。晋文公重耳,可以称雄一时,最
终未能一统天下,这本身也表明他还不具有真正的权威。不过,他在一定范围内
的成功,还是表明他不愧为一代豪杰,他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
年轻时的流亡生活的磨炼,为晋文公重耳的称雄作了远铺垫。城濮之战的获
胜,与重耳严政教民,君臣上下团结一心,运用外交手段拉拢盟国,在战场上讲
究战术和谋略等做法有直接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见出,战争到了春秋时代已经变成了一门复杂的艺术,远古时
代的打仗办法已经大大地落后了。战争的环节更多,涉及的方面更广,对智慧的
要求更高,矛盾斗争更加错综复杂。有勇有谋已不足以取胜,还要善于搞外交,
搞“统一战线”,还要善于笼络民心,保证“后院”不会起火,还要善于把各种
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总而言之,仗是越打越精了。
在这种情况下,做一个统治者的确不那么容易。对他的要求,几乎是对一个
全才的要求:他必须是个出色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优秀的外交家、军事家、鼓动
家、谋咯家,要懂得天文地理,也要懂得处世为人,礼仪制度,要有充沛的体力
和精力来应付各种繁杂的事情。这种统治者离孔子所理想的统治者相去实在太远,
在这时讲“克己复礼”,是多么不合时宜!
下一篇(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
——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1 ),且贰于楚也(2 )。晋军
函陵(3 ),秦军汜南(4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5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6 ),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力也已。”公曰:“吾不
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7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
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8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
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9 ),行李之往来(10),共其乏困(11),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2)。许君焦瑕(13),朝济而夕设版焉(14),
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15),又欲肆其西封(16);不阙秦,
将焉取之(17)?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泊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18),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说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9)。困人之力而敝之
(20),不仁;矢其所与,不知(21);以乱易整(22),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
(1 )以:因为。其:指郑国。元礼于晋:指晋文公重耳流亡经过郑国时,
郑文公未以礼相待。(2 )贰:两属,同时亲附对立的双方。(3 )军:驻扎。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4 )南:郑国的汜水南面,在今河南中牟
南。(5 )佚之狐:郑国大夫。(6 )烛之武:郑国大夫。(7 )缒(zhui):
用绳子吊着重物。这里指把烛之武从城墙上吊下去。出:指出郑国都城。(8 )
鄙:边邑。这里指把远地作为边邑。(9 )东道主:东方路上的主人,因郑国在
秦国的东边。后世用这个同作“主人”的代称。(10)行李:使者,外交官员。
(11)共:同“供”,供给。乏困:指资财粮食等物品不足。(12)尝:曾经,
赐:恩惠。晋君,指晋惠公。(13)焦:晋国邑名,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附近。瑕
:晋国邑名,在今河南灵宝东。(14)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板。设版:
指建筑防御工事。(15)封郑:以郑国为疆界。(16)肆:放肆。这里的意思是
极力扩张。(17)焉:从哪里。(18)杞(qi)子、逢(peng)孙、杨孙:三人
都是秦国大夫。戍:驻守。(19)微:要不是。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20)
因人:依靠他人。敝:伤害。(21)所与:指友好国家,盟国。知:同“智”。
(22)乱:分裂。易:代替。整:团结一致。
「译文」
鲁僖三十年九月十三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
公无礼,并且亲近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国君,敌军一
定会撤回去。”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壮的时候
尚且比不上人家,现在老了,更做不了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任用
您,现在国家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
的地方啊!”于是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郑国人用绳子把烛之武吊出了城。烛之武去见秦穆公说:“秦国和晋
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了能对您有利,那么冒
昧地拿这件事麻烦您还值得。可是越过一个国家而把遥远的郑国作为边邑,您一
定知道这样做很困难;如果这样。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实力呢?邻
国实力增强了,您的实力就减弱了。如果留下郑国作为东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臣
来来往往,可以供给他们一些短缺的物资,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再说,您曾经
给过晋惠公恩惠。他答应过把焦邑和瑕邑给您,而他早上一过黄河、晚上就在那
里修筑工事,这事您是知道的。晋国何曾有过满足的时候?它已经向东把郑国当
作了边界,又打算尽力向西扩张边界;那时不损害秦国的利益,它从哪里去取得
土地呢?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到好处,还望您考虑考虑这件事情吧!”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很高兴,就同郑国订立了盟约,并派大夫杞子、逢孙
和杨孙驻守郑国,自己领兵回国了。
晋国大夫狐偃请求进攻秦军。晋文公说:“不能这么做。如果没有那个人的
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靠别人的力量去损害别人,这是不仁义;失去了
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用分裂来代替团结一致,这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
是晋军也离开了郑国。
「读解」
说客在春秋之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穿梭来往于各国之间,或穿针引线,
搭桥过河,或挑拨离问,挖敌方墙角,或施缓兵之计,赢得喘息之机。可以说,
缺少了这些用现代词语称为外交家的角色,春秋舞台所上演的戏剧,必定没有这
么惊心动魄,精彩纷呈,波澜迭宕。有了他们,台前。台后两条战线上真是热闹
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台,演出了古代战争史上独一无二的一幕。
我们发现,说客或外交家除了有高超的言辞辩才,善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
外,往往善于抓住利害关系这个关键,在利害关系上寻找弱点和突破口,从而大
获成功。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军,不费一兵一卒为郑国解了围,便是一
桩典型的范例。
在一个没有权威、各自为利益纷争的时代,利益原则便是行动的最高原则,
精明的说客或外交家必定深谐此道。以利益作为交往原则,关系不可能牢不可破,
不可能无懈可击。甚至可以说,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往往比其它手段更见
效。即使在现代社会,国与国之闯的交往,也首先是从利益原则出发的。这个原
则,恐怕比仁义原则更实际,更能长久,尽管仁义原则更值得赞赏,可是这世上
有几个讲仁义的人呢?
讲利益原则,首先要以平等为基础。没有平等,也就在根本上取消了利益。
利益必须通过交往实现,一个人不同他人发生联系,就无所谓利益;交往也意味
着交换,付出多少,便得到多少,不付出就无所获。只想获得而不愿付出,就破
坏了交换,也没有了平等,也就很难再获取利益。
交换,实质上也是让对方有利可图。烛之武去游说秦穆公,如果秦穆公觉得
无利可图,会甘愿罢休吗?所谓挑拨离间,多半也要利用人们觉得有利可图的心
理。离开这一点,挑拨挑间是难以成功的。搞阴谋诡计的人也常常利用这一点。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也是说用给予好处引人上钩,然后再将其吃掉。
中国传统的谋咯,可以说把利益原则发挥到了极致。除了上面说的之外,还
有所谓借刀杀人、过河拆桥、上屋拔梯、赏一安百、欲擒故纵、美人诱惑、坐收
渔利、奇货可居、害一利百等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利用或发挥利益原则。可以毫
不夸张他说,处世为人的方方面面都与利益原则有千丝万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