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
——民心可疏导不可左右
「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
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
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
怨(6 )。岂不遽止(7 )?然犹防川(8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
也;不如小决使道(9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10)。”然明曰:“蔑也,今而
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11)。小人实不才(12)。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
唯二三臣(13)?”
仲尼闻是语也,曰(14):“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注释」
?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执
政:政事。?然明:郑国大夫融蔑,然明是他的字。?退:工作完毕后回来。?
忠善:尽力做善事。损:减少。(6 )作威;摆出威风。(7 )遽(jv):很快,
迅速。(8 )防:堵塞。川:河流。(9 )道:同“导”,疏通,引导。(10)
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11)信:确实,的确。可事;可以成事。
()12)小人:自己的谦称。不才:没有才能。(13)二三:这些,这几位。
(14)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当时只有十岁,这话是后来加上的。)
「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
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
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
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
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
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
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
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北打下如估”
「读解」
春秋时的乡校,让我们联想到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民主政治。在希腊、罗马凡,
自由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乡校自由地议论政治,与希腊、罗马的情形有些
相似,但有一个重大差别:乡校的平民百姓虽然可以议政,却无权参政,没有选
举权和被选举权。因此,二者有实质性的差别。
不过,考虑到中国传统等级制度之下的政治专制,能移开一个口子让老百姓
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地议论统治者,真是 要很大的气魄和开阔的胸襟。真的,
能做到这一点,在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算得上几十年、
几百年才会见到一次。
完全可以设想到老百姓议政的内容,比如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风习,与
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施政方针,一直到宫廷秘闻,某个官员乃至国君
的私生活。不管是什么样的话题,平民百姓中横挑 子竖挑眼、鸡蛋里面挑骨头
的人,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人的。目中都有相对公平的衡量尺度,他们眼睛盯
住的是统治者的施政实绩,而不是统治者的夸夸其谈。
可以打个比方,老百姓的评论,是统治者所作所为的无情的镜子。统治者可
以用高压手段迫使百姓保持沉默,却无法使人们不在心里估价,无法左右人心的
向背。所以,沉默并不意味着顺从;相反,沉默中蕴含着可怕的力量。
下一篇(子产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一年))
子产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
——胡萝卜和大棒都不可少
「原文」
郑子产有疾,谓于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
莫如猛(1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2 ),
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崔苻之泽?。大叔悔之,曰:
“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崔苻之盗(4 ),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6 ),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讫可小康;惠
此中国,以绥四方(7 )。‘施之以宽也。’母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
惨不畏明(8 )。‘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达,以定我王(9 )。‘平之以和也。
又曰:“不竟不俅,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10)。’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11):“古之遗爱也(12)。”
「注释」
?猛:严厉。?狎(xia ):轻视,轻忽。?取:同“聚”。人。指强盗。
崔苻(wan fu):湖泽的名称。(4 )徒兵:步兵。?纠:矫正。(6 )济:帮
助,调节。(7 )这四句诗出自《诗。大雅。民劳》。汔(qi):也许可以。康
:安。中国。指京城。绥。安抚。四方:指四方诸侯国。(8 )这四句诗出自《
诗。大雅。民劳》。从:同“纵”,放纵。诡随:狡诈行骗的人。谨:管束。遏
:制止,禁止。寇虐:指抢劫行凶的人。惨:曾,乃。明:法度。(9 )这两句
诗出自《诗。大雅‘民劳》。柔:安抚。能:亲善。(10)这四句诗出自《诗。
商颂。长发》。竞:急。求:缓。优优:温和宽厚的样子。道:聚集。(11)涕
:眼泪。(12)遗爱:流传下来的慈惠的人。
「译文」
郑国的子产生了病,他对太叔说:“我死了以后,您肯定会执政。只有有德
行的人,才能够用宽和的方法来使民众服从,差一等的人不如用严厉的方法。火
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柔弱,
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有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子
产病了几个月后就去世了。
子大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用宽和方法施政。郑回的盗贼很多,聚集在叫做
崔苻的湖沼里。子太叔很后悔,说:“要是我早听他老人家的话,就不会到这种
地步了。”于是,他派步兵去攻打崔符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了,盗贼才有所收
敛。
孔子说:“好啊!施政宽和,百姓就怠慢,百姓怠慢就用严厉措施来纠正;
施政严厉,百姓就会受到伤害,百姓受到伤害就用宽和的方法。宽和用来调节严
厉,严厉用来调节宽和,政事因此而和谐。《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众辛
苦又勤劳,企盼稍稍得安康;京城之中施仁政,四方诸侯能安抚。‘这是施政宽
和。’不能放纵欺诈者,管束心存不良者;制止抢夺残暴者,他们从不惧法度。
‘这是用严厉的方法来纠正。’安抚远方和近邻,用此安定我王室。‘这是用和
睦来安定国家。又说:“既不急躁也不慢,既不刚猛也不柔,施政温和又宽厚,
百种福禄全聚 。’这是宽和达到了顶点。”
等到子产去世,孔子得到了消息,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传下来的有仁爱
的人。”
「读解」
凡事都有两面,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一直注意并提倡在相反的
两个方面之间寻求平衡。按照传统的观点,失去平衡,偏重一方面,忽视另一方
面,事情就会出毛病。阴阳调和,刚柔相济,事情就会1 烦利发展,兴旺发达。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种观点陈旧过时了,总在讲寻求平衡的中庸之道,为什么
就不可以偏激一点,极端一点?为什么不可以矫枉过正?
当然可以。但不要忘记,极端到底,就会了引起强烈的反作用。正如弹簧,
用以压迫的力越大,反弹就越高,反作用力就越大。认真想来,造成这种现象的
原因,仍是受着平衡律的支配。因为平衡律是宇宙间的一条普遍规律。
宽大仁慈,并不意味着软弱。它实?上既体现了胸襟和气度,也体现了涵养
与明智。宽大为怀,是为了征服人心,使人心服,也是自信心的表现,可以当作
笼络人心的“胡萝卜”。
威猛严厉,也不意味着残忍。它所体现的是决心和力度,为的是以强硬手段
迫使越轨者和不法之徒循规蹈矩,遵纪守法,平等竞争。
过分的宽大仁慈容易使人误以为软弱,从而得寸进尺,变本加厉;过分的威
猛严厉容易导致残暴,从而引起强烈反抗,法纪大乱。所以,宽和与严厉相互补
充调节,可以避免走极端造成的不良后果,让人们心服口服地遵纪守法。
下一篇(晏婴叔向论 晋季世(昭公三年))
晏婴叔向论 晋季世(昭公三年)
——末世是一个巨大的黑洞
「原文」
候使晏婴请继室于晋(1 )……
既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 其何如?”晏子
曰:“此季世也?,吾弗知。 其为陈氏矣(4 )。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
旧四量:豆、区、釜、钟(5 )。四升为豆,各自其四(6 ),以登于釜(7 ),
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8 ),钟乃大矣(9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
之(10)。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11),弗加于海。民三其力(12),
二人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13),而三老冻馁(14)。国之诸市,履贱
踊贵(15)。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16),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17)。
欲无获民,将焉辟之?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18)”,已
在 矣(19)!“
叔向曰:“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20);公乘
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罢敝(21),而公室滋侈。道处相望(22),而女富益九
(23)。民闻公命,如逃寇仇。奕、邵、肯、原、狐、续、庆、伯(24),降在
皂隶(25)。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君日不悛(26),以乐滔忧(27)。公室之
卑,其何日之有?《谗鼎之 》曰(28):”昧旦丕显(29),后世犹怠。‘况
日不悛,其能久乎?晏子曰:“子将若何?”叔向曰:“晋之公族尽矣(30)。
鹅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31),则公从之。鹅之宗十一族(32),
唯羊舌氏在而已。鹅又无子(33),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犯。”
「注释」
? 侯:即 景公,名杵臼。晏婴: 国大夫,字平仲。继室:续娶。?成
昏:定婚。?季世;末世,末代。(4 )陈氏:指 国人夫陈完的后代宗族。?
豆、区(ou)、釜、钟: 国的四种量器。(6 )各自其四;各用自身的四倍。
(7 )登;成,升进。(8 )登一:加一,指由四进位增加为五进位。(9 )钟
乃大矣;指钟的增加不止一个 旧量(一釜)。(10)家量:私家用的量器。公
量: 侯的量器。(11)蜃蛤(shen ge ):蛤蜊,这里指代海产品。(12)三
:分成三分。力:指劳动所得。(13)聚:聚敛的财物。朽蠹(du):腐烂生虫。
(14)三老:泛指老人。馁:饥饿。(15)踊:假腿。古时受过别刖刑的人所穿。
(16)或;有人。燠休(yu xu ):安抚病痛的声音。(17)如流水:像水流动
一样自然迅速。(18)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四人都是陈氏的祖先。胡公:
以上四人的后代,陈国开国君主。大姬:周武士的女儿,胡公的妃子。(19)已
在 矣:指陈氏祖先已在 受祭了。(20)公室:诸侯及其政权。军行(hang)
:军队。(21)罢(bi)敝:疲病。(22)殣(jin ):饿死的人。(23)女;
指国君的宠妃。尤:多出。(24)栾:栾枝。却:却缺。胥:胥臣。原:原轸,
先轸。狐:狐偃。这五人都是卿。续:续简伯。庆:庆郑。伯:伯宗。这三人都
是大夫。(25)皂隶:官府中的差役。(26)日:一天又一天。悛(quan):悔
改,改过。(27)慆(tao ):隐藏,掩盖。(28)谗鼎:鼎的名称。 : 文。
(29)昧旦:黎明。丕:大。显:明。(30)公族:与国君同姓的子弟。尽:完。
(31)枝叶先落:像枝叶一样首先坠落。(32)宗;同一父亲的家族。族:氏,
宗以下的各个分支。(33)无子:没有好儿子。
「译文」
景公派晏婴请求晋国国君继续娶 国的女子……
订婚之后,晏婴接受了晋国的宴宾之礼。叔向陪他一起参加宴饮,互相交谈
起来。叔向说:“ 国怎么样了?”晏婴回答说:“现在是末代了,我不知道该
怎么说。 国恐怕是陈氏的了。国君抛弃他的百姓,使他们归附陈氏。 国原来
有豆、区、釜、钟四种量器。四升为一豆,各自以四进位,一直升到釜,十釜就
是一钟。陈氏的豆、区、釜三种量器,都加大了四分之一,钟的容量就更大了。
陈氏用私家的大量器借出粮食,而用公家的小量器收回。山上的木材运到市场,
价格不比山里高;鱼盐蛤蜊等海产品,价格也不比海边高。百姓把劳动收入分成
三分,两分归公家,一分用来维持自己的衣食。国君聚敛的财物已腐烂生虫,老
年人们却挨冻受饿。国都的各个市场上,鞋价便宜而假腿昂贵。百姓有了痛苦疾
病,有人乘机去安抚。百姓拥戴陈氏如同父母一样,归附陈氏像流水一样。想要
陈氏不得到百姓拥戴,哪里能避得开?陈氏远祖箕伯、直柄、虞遂、伯戏,他们
随着胡公和大姬,恐怕已经在 国接受祭祀了。”
叔向说:“是的。就是我们的公室,现在也到了末世了。兵车没有战马和人
驾驭,国卿不率 军队;国君的战车左右没有好人才,步兵队伍没有好长官。百
姓疲病,但宫室更加奢侈。道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而宠姬家的财物多得装不
下。百姓听到国君的命令,就像逃避仇敌一样。栾、却、胥、原、狐、续、庆、
伯这八个大家族的后人已经沦为低贱的吏役。政事由私家决定,百姓无所依从。
国君一天比一天不肯悔改,用行乐来掩盖忧愁。公室的衰微,还能有几天?《谗
鼎之 》说:”天不亮就起来致力于政绩显赫,子孙后代还是会懒散懈怠。‘可
况国君一天天不悔改,国家能够长久吗?“晏子说:”您打算怎么办?“叔向说
:”晋国的公族全完了。我听说,公室快要衰微时,它的宗族就像树的枝叶一样
首先落下来,公室跟着就衰亡了。我的一宗有十一族,只有羊舌氏一支还在。我
又没有好儿子,公室没有法度,能够得到善终就是万幸,难道还会指望得到后代
的祭祀吗?“
「读解」
人类既无法和天地抗争,无法同命运抗争,也无法和自己抗争。阴阳盛衰的
交替的确是人的意志不可扭转的。
当一个朝代达到鼎盛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即将开始走下坡路。“日中则昃。”
太阳升到中天之后,就开始向西偏斜。传统等级制度的专制,使它无法靠自身的
运转来为自身提供必 的活力。它是一个封闭型的结构,原本积存起来的能量,
在自身的运转中不断被消蚀,直至全部能量消耗殆尽,这时就该寿终正寝了。忠
臣也好,义士也好,直谏也好,都如杯水车薪,挽救不了颓势。
末世到来时,再聪明、再能干的人都只有眼睁睁看着衰落下去。你可以把一
切看得清楚透彻,可以把一切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就是没有回天之力,只有做大
树倒下时四散逃命的猢狲。在这种时候,麻木迟钝也许比敏感清醒要好得多。麻
木了,就不去看,看见了也没有反应;也不去想,脑子心灵完全处在停滞状态,
因而也就没有了痛苦。由清醒敏感所带来的痛苦,恐怕是最让人难以承受的,你
要思索,要探寻究竟、要仰问苍天,而任何结果都不可能得到。再说,生性清醒
敏感的人,即使想要麻木迟钝,也做不到。真的就是“难得糊涂”啊。
改天换地的力量是来自外部。制度本身是个巨大的漩涡,是一个具有无限引
力的黑洞,进入它之中的一切都将被无情地吞没。令我们感到惊异的是,一直被
人们当作是近代产物的末世感,竟会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如果说末世
感也具有“现代性”的话,那“现代性”就不应以时间远近来衡量。
下一篇(伍员奔吴(昭公十九年、二十年))
伍员奔吴(昭公十九年、二十年)
——奸佞小人如耗子屎
「原文」
楚子之在蔡也?,矍阳封人之女奔之?,生大子建?。及即位,使伍奢为之
师?,费无极为少师?,无宠焉,欲谮诸王?,曰:“建可室矣(7 )。”王为
之聘于秦。无极与逆(8 ),劝王取之。正月,楚夫人赢氏至自秦(9 )。
楚子为舟师以伐濮(10)。费无极言于楚子曰:“晋之伯也(11),迩于诸
夏;而楚辟陋(12),故弗能与争。若大城城父(13),而置大子焉,以通北方,
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从之。故大子建居于城父。(以上昭公十九年)
费无极言于楚子曰:“建与伍奢将以方城之外叛(14),自以为犹宋、郑也,
、晋又交辅之,将以害楚,其事集矣(15)。”王信之,问伍奢。伍奢对曰:
“君一过多矣(16),何信于谗?”王执伍奢,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大子。未至,
而使遣之。三月,大子建奔宋。王召奋扬,奋扬使城父人执己以至(17)。王曰
:“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
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茍贰(18)。奉初以还(19),不忍后命,故遣之。
既而悔之,亦无及已。“王曰:”而敢来(20),何也?“对曰:”使而失命,
召而不来,是再奸也(21)。逃无所入。“王曰:”归。从政如他日。“
无极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来。
不然,将为患。”王使召之,曰:“来,吾免而父。”棠君尚谓其弟员曰(22)
:“尔适吴,我将归死。吾知不逮(23),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之命,不可
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24),不可以莫之报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
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弃(25),名不可废(26),
尔其勉之!相从为愈(27)。”伍尚归。奢闻员不来,曰:“楚君、大夫其旰食
乎(28)!”楚人皆杀之。
员如吴,言伐楚之利于州于(29)。公子光曰(30)“:”是宗为戮,而欲
反其仇(31),不可从也。“员曰:”彼将有他志(32),余姑为之求士,而以
待之(33)。“乃见 设诸焉(34),而耕于 .(以上昭公二十年)
「注释」
?楚子:指楚平王。?矍(jue )阳:蔡国地名,在今河南新蔡,封人;。
管理边境的官员。奔:不按礼而娶,即姘居。?大子建:太子建,即王子建,楚
平王太子。?伍奢:伍举的儿子,楚国大夫,伍尚、伍员(yun )的父亲。?少
师:教导和辅佐太子的官。(6 )谮(zen ):诬陷,诬告。(7 )室:娶妻,
成家。(8 )与逆:参加迎亲。(9 )楚夫人:指原先为楚太子建礼聘的秦女。
(10)舟师:水军。淄;南方部落,在今湖北石首。(11)伯:同“霸”。(12)
辟陋:偏 简陋、(13)城:筑城。城父:楚国邑名,在今河南宝丰东四十里。
方(14)城:地名,在楚国北部边境。(15)集:成。(16)过:一次过错。
(17)城父人:城父大夫。(18)茍贰:随便怀有二心。(19)奉初;接受头一
次命令。还(xuan):周旋。(20)而:你。(21)奸:犯。(22)棠:楚国邑
名,在今河南遂平西北。尚:伍尚,当时任棠邑大夫。员:伍员。(23)知:同
“智”。不逮:不及。(24)亲戚:至亲,指父亲。(25)父不可弃:兄弟二起
逃走就是弃父。(26)名不可废:兄弟一起殉父,无人报仇,就是废名。(27)
愈:胜过。(28)旰(gan )食:晚食,不能按时吃饭。(29)州于;吴王僚。
(30)公子光:吴王夷昧的儿子。(31)反其仇:报其仇。(32)他志;别的用
心,指想杀僚夺位。(33):乡野。(34)见:引见。 (zhuan )设诸:吴国
勇士。
「译文」
楚平王在蔡国的时候,蔡国矍阳边境官员的女儿私奔到他那里,生下太子建。
到平王即位时,便派伍奢当太子建的老师,派费无极当少师。费无极得不到宠信,
想要诬陷太子,说:“太子建可以娶妻了。”楚平王从泰国为太子建聘得女子。
费无极参加了迎亲,却劝说楚平王自己娶这个女子。正月,楚平王的夫人赢氏从
秦国来到了楚国。
楚平王组建了水军以攻打濮人。费无极对楚平王说:“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
是因为靠近中原;而楚国偏 狭小,所以不能同晋国争雄。如果扩大城父的城墙,
把太子安排在那里,以便和北方各国交往,君王会已收取南方,这样就可以取得
天下。”楚平天很高兴,听从了费无极的话。因此,太子建就住在了城父。
……
费无极对楚平王说。“太子建和伍奢准备率 方城以外的人反叛,自己认为
像宋国和郑国一样, 国和晋国又一起帮助他,将用他来危害楚国,事情就成功
了。”楚平王相信了他的话,就责问伍奢。伍奢回答说:“君王有一次过错就够
严重了。为什么还要听信谗言?”楚平王把伍奢抓了起来,派城父司马奋扬去杀
太子建。奋扬还没有到城父,便先派人送去了太子建。三月,太子建逃往宋国。
楚平王召来奋扬,奋扬让城父大夫把自己抓起来送到国都。楚平王说:“话出自
我的口中,进入你的耳朵,是谁告诉了太子建?”奋扬回答说:“是臣下告诉他
的。君王曾经命令臣下说:”事奉太子建要同事奉我一样。‘臣下不才,不能随
便有二心。臣下照当初的命令对待太子,不忍心照后来的命令做,所以送走了太
子。不王久臣下又后悔这样做,但已经来不及了。“楚平王说:”你还敢来见我,
为什么?“奋扬回答说:”接受命令而没有完成,再召见不来、就是第二次犯错
误了。臣下就是逃走也无处会容纳。“楚平王说:”回去吧,还像从前一样处理
政事。“
费无极说:“伍奢的儿子很有才能,如果他们到了吴国,必定会使楚国担忧,
为什么不以赦免他们父亲的名义召他们回来呢?他们很仁义,一定会回来。要不
然,他们就会成为祸患。”楚平王派人去召他们回来,说:“只要回来,我就赦
免你们的父亲。”棠邑大夫伍尚对他弟弟伍员说:“你到吴国去,我准备回去送
死。我的才智比不上你,我能为父亲而死,你能为父亲极仇。听到可以赦免父亲
的命令,不能不赶快回去;亲人被杀戮,不能没有人报仇。赴死而使父亲得到赦
免,这是孝顺;掂量成功的可能性而行动,这是仁义;选择重任而前往,这是明
智;明知必死而不躲避,这是勇气。父亲不可以抛弃,名誉不可以毁掉,你努力
而为吧!这样总比两个人跟在一起好。”伍尚回去了。伍奢听说伍员没有回来说
:“楚国君王和大夫恐怕不能按时吃饭了!”楚平王把伍奢和但尚都杀了。
伍员到了吴国,向州于说明攻打楚国的好处。公子光说:“这是他的家族被
杀戮而想报私仇,不能听信他的话。”伍员说:“他是别有用意,我姑且为他寻
求人才,在乡间住下等待机会。”于是,他把 设诸推荐给公子光,而自己却在
乡下种田。
「读解」
谄佞小人,真的就像耗子屎,掉到汤锅里,把好端端的一锅汤给搞坏了。这
个故事中的费无极,便是这样的耗子屎。伍奢一家被弄得家破人亡,伍员出逃后
助吴伐楚,十七年之后差点儿为楚国灭掉。几句谗言,就搅得天翻地覆,国家和
百姓不得安宁。
不能小看了奸佞小人。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身影凡是有利可图的
时候,他们就会不择一切手段往里鉆;甚至就多既无好事又无利可图、与他们毫
不相干的时候,他们也会把臭脚伸进水中。
奸佞小人往往有很大的能量,对此不可低估。他们善子看风向,嗅气味,找
弱点,搞伪装,下毒手,借刀杀人,金蝉脱壳。多数时候他们活动的目的是为名
为利为权,而也有时候纯粹为了发泄不满和妒忌。他们的内心阴暗得绝对不可透
进阳光,散发着潩腐霉烂的气息。他们的所作所为也从来是不可告人,在暗地里
进行的。
奸佞小人永远不可能消失,就好像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就让人带上了人性的弱
点一样,上帝他老人家也同时造出了好人和坏人,天使和恶魔。让这两种相对立
的东西同时存在,彼此斗争。
是啊,小人无处不在,防不胜防。人们都相信光明总会战胜黑暗、人正不怕
影子歪。但是,这种说法过于乐观。我们虽然不必悲观到怀疑光明终将战胜黑暗,
好人不会永远不幸。但也不能不承认我们有时很难战胜小人,小人得志的时候也
很多,况且双方交锋是一个过程,不是好人占上风,就是小人占上风。这是客观
现实,也是过往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所有的历史都是由善和恶组成的,没有清一
色的善的历史,也没有清一色的恶的历史。
我们虽然无法使奸佞小人从地球上消失,但提防他们总是可以的,一旦发现,
与他们斗争总是能做到的,绝对讲不得半点儿客气。
下一篇(晏婴论和与同(昭公二十年))
晏婴论和与同(昭公二十年)
——和是万物人事的最高境界
「原文」
侯至自田(1 ),晏子待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
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
“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执以薪?2 宰夫和?
6 ), 之以味(7 );济其不及(8 ),以泄其过(9 )。君子食之,以平其
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10);君所谓否而有可
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11),民无争心。故《诗》曰:”亦
有和羹,既戒既平。 嘏无言。时靡有争(12)。‘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
(13),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14)、二体(15)、一三类
(16)、四物(17)。五声(18)、成律(19)、七音(20)、八风(21)、九
歌(22),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
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
音不瑕(23)’。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
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注释」
? 侯。指 景公。田:打猎。这里指打猎处。?遄(chuan )台: 国地
名,在今山东临淄附近。?子犹。 国大夫梁丘据的字。造。到。往。?羹:调
和五味(醋、酱、盐、梅、菜)做成的带汁的肉。不加五味的叫大羹。醯(XT)
:醋。醢(hai ):用肉、鱼等做成的酱。梅:梅子。?燀(chan):烧煮。
(6 )和:调和。(7 ) :调配使味道适中……(8 )济:增加,添加。(9 )
泄;减少。过:过分,过重。(10)献:进言指出。(11)干:犯,违背。(12)
这四句诗出自《诗。商颂。烈祖》。戒:具备,意思是指五味 全。平:和;指
味道适中。 (zong):通“奏”,进献。嘏(gu):通“假”。至:指神灵来
到。无言:指肃敬。(13)济。这里的意。思是相辅相成。五味:指潩、甜、苦、
辣、咸五种味道。五声:指宫、商、角、徽、羽五个音阶。(14)一气;空气,
指声音要用气来发动。(15)二体:指舞蹈的文舞和武舞。(16)三类:指《诗
》中的风、雅、颂三部分。(17)四物:四方之物,指乐器用四方之物做成。
(18)五声:即五音。(19)六律:指用来确定声音高低清浊的六个阳声,即黄
钟、太簇、姑洗(xian)、蕤(rui )宾、夷则、无射(yi)。(20)七音:指
宫、商、角、微、羽、变宫、变微七种音阶。(21)八风:八方之风。(22)九
歌;可以歌唱的九功之德,即水、火、木、金、土、谷、正德、利用、厚生。
(23)这句诗出自《诗。豳风。狼跋》。德音:本指美德,这里借指美好的音乐。
瑕:玉上的斑点,这里指缺陷。
「译文」
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着车赶来了。 景公
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协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
里能说是和协呢?” 景公说:“和协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
别。和协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
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
料。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
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里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
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
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丁,百姓没有争斗之心。所以《诗。商颂。烈祖
》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 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睦不
争斗。‘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音
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
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
出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
德行就协调。所以,《诗。豳风。狼跋》说:“美好音乐没瑕疵。’现在梁丘据
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
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一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
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读解」
晏婴在这里所发的议论,是抽象的哲理。看来,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还
是有知书识理的人,还是有人沉下心来思索社会。人生、宇宙的一些重要问题。
就这一点而言,我们这个浮躁轻慢的时代,是不是也可以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呢?
莫非现代化就是让大伙儿急功近利地全往一条觅食的道上去挤吗?莫非我们真像
动物一样只知道吃饭穿衣?莫非我们除了物质、金钱以外,就什么也不知道,什
么也不关心了吗?
话说回来。
晏婴所讨论的“和”与“同”,很典型地代表了咱们国人的思维特点和方式。
和与同,表面上看起来很相似,它们的表现有一致性,。但在实质上,它们
完全不同。同,是绝对的一致,没有变动。没有多样性,因此,它代表了单调、
沉闷、死寂,它也没有内在对活力和动力,不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东西,也不符
合宇宙万事万物。起源、构成、发展的规律性。
和,却是相对的一致性,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是各种相互不同、相互对
立的因素通过相互调节而达到的一种统一态、平衡态。因此,它既不是相互抵消、
溶解,也不是简单地排列组合,而是融合不同因素的积极方面结成和谐统一的新
整体。它保留了各个因素的特点,又不让它们彼此抵消,因而是一个具有内在活
力、生命力、再生力的整体。
和的观念,既是宇宙万物起源、构成、发展的规律之一,同时也是咱们祖先
对事物的独特理解。换句话说,和的内涵,既包括了自然规律,也包括了人的理
智对秩序的追求,即人为的秩序。
和的观念被付诸实践,就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国家兴盛的理想状
态是和谐:君臣之间、官民之间、国与国之间、朝野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协
调,利益趋于一致;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和谐:有限和无限、虚与实、似与
不似、刚与柔、抑与扬等等因素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补充,相互调节;人
们处理事务、人?关系也崇尚“和为贵”,用自我克制来消除矛盾、分歧,用相
互切磋来发扬各自所长,通过寻找利益的一致之处,把各方的不同之处加以协调。
我们还应注意到,“和”的最终旨归,是人的内心的心性平和,也就是说,
“它的最后落脚点,还是人自身的生存状态。因此,它是内向的,而不是外向的
;是人本的,而不是物质的。
下一篇( 设诸刺吴王僚(昭公二十七年))
鱄设诸刺吴王僚(昭公二十七年)
——刺客的赌博游戏
「原文」
吴子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帅师围潜?,使延州来季子
聘于上国?,遂聘于晋,以观诸侯。……吴公子光曰:“此时也,弗可失也。”
告 设诸曰:“上国有言曰;‘不索。何获?’我,王嗣也?,吾欲求之。事若
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告 设诸曰:“王可弑也。母老、子弱?,是无着
我何?”光曰:“我,尔身也(6 )。”
夏四月,光伏甲于堀室而享王(7 )。王使甲坐于道,及其门。门、阶、户、
席,皆王亲也(8 ),夹之以铍(9 )。羞者献体改服于门外(10),执羞者坐
行而入(11)。执铍者夹承之,及体(12),以相授也。光伪足疾,人于堀室。
设诸置剑于鱼中以进,抽剑刺王,铍交于胸(13),遂弑王。阖庐以其子为卿
(14)。
「注释」
?吴子:吴王僚。因;乘机。楚丧:指楚平王之死。?公子掩余、公子烛庸
:吴王僚的同母兄弟。潜;楚国地名,在今安徽霍山县东北。?延州来季子:即
吴公子季札。上国:指中原各国。?王嗣;王位的继承人。?弱:幼小。(6 )
身:自己。(7 )崛(ku)室:地下室。享;宴请。(8 )王亲:国君的亲兵。
(9 )铍(pi):用刀鞘装的剑。(10)羞者:进献食品的人。献体:脱光衣服。
(11)坐行:用双膝着地而行。(12)及体。意思是剑尖挨着了身体。(13)铍
交于胸:剑从两旁交叉刺进胸部。(14)阖庐:即公子光。
「译文」
吴王僚想乘楚国有丧事的机会去攻打它,他派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率 军队
包围潜邑,“又派季札去访问中原各国,接着又去晋国访问,以观察各诸侯的态
度……吴国的公子光说:”这正是时机,不要错过了。“他告诉 设诸说:”中
原各国说过这样的话:“不去索取,哪里能得到?‘我是王位的继承人,我想得
到王位。如果事情成功了,季札即使来了,也不能废除我。” 设诸说:“君王
是可以杀掉的。但我母亲老了,儿子还年幼,我该怎么办才好呢?”公子光说。
“我就是你自己啊。”
夏天四月份,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下武士,同时宴请吴王僚,吴王僚派武
士坐在道路两旁,。一直到大门口。门口、台阶、里门和坐席上全是吴王僚的亲
兵,都拿着剑在吴王两旁护卫。进献食物的人在门外脱光衣服,改穿别的服装,
再跪着膝行进去。拿剑的人在两边用剑夹着献食物的人,剑尖一直挨着献食者的
身体,然后把食物递给端的人送上去。公子光假装脚有病,进入地下室。 设诸
把短剑放进鱼肚子里端了进来,他抽出剑来刺杀吴王僚,两边吴王亲兵的剑同时
交叉刺进了 设诸的胸中,就这样刺杀了吴王僚。接替的吴王阖庐封 设诸的儿
子做了卿。
「读解」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由产生弑君念头,到刺杀成功,一切都发展得那
么快,出人意料,干净利落,如同足球场上的单刀赴会。
在那个时代,弑君是目无王法的弥天大罪,后果自不必说。敢于产生这样的
念头,可以说是胆大包天。不过,这在宫廷之中是家常便饭,政变随时都可能发
生,什么王法不王法,规矩呀,礼丁呀等等,全是针对外人和百姓的,宫廷内部
的皇亲国戚,全不把它们放在眼里,为了争权夺利,什么都可以做出来。宫廷之
外的平民百姓把宫廷内的一切都看得那么神圣和神秘,其实远不是如此。
设诸算是运气好,虽然自己也成了刀下鬼,到底还是让阴谋得逞了,成功了,
成功后坐上了王位的人,又会像前任一样,做出对祖先、神明恭敬的样子,板着
面孔教训平民百姓,照样征收赋税、派遣劳役。权力的更迭,多数时候对平民百
姓没有什么意义,百姓的生存状况多半不会有多大改善,仅仅是宫廷内部一些人
因此发达了,一些人因此遭殃了。
不过,有时候宫廷权力的更迭,也可能对历史进程产生影响。比如,倘若荆
柯刺秦成功了,历史就将改写。鸿门宴上,如果刘邦真被杀了,历史将是另一种
样子。
历史中充满了各种偶然因素,很多偶然因素都可能改变历史进程,甚至产生
深远影响。可以找到的例证太多了,它们表明,历史发展并非直线式的,也并非
每个历史转折都是必然的,可以预料的。
人生也是如此。暗杀政敌本身是一种冒险,一场赌博,其中也充满了偶然性,
决定胜负往往在一刹那,在一些小小的细节之上。倘若 设诸动作慢一点,公子
光将是另一种下场;但他胜了,胜者为王,命运出现了转折,上天把天平倒向了
他一边。
下一篇(申包胥如秦乞师(定公四年))
申包胥如秦乞师(定公四年)
——为臣以尽忠为天职
「原文」
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
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3 );申包胥如秦乞师?,
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6 ),虐始于边楚(7 )。寡君失守社稷,
越在草莽(8 ),使下臣告急曰:”夷德无厌(9 ),若邻于君(10),疆场之
患也(11)。逮吴之未定(12),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士也。若以君
灵抚之。也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
“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13)下臣何敢即安(14)?“立,依于
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15)。九顿
首而坐。秦师乃出。
「注释」
?申包胥:楚国大夫,包胥是字,申是他的食邑。?复:同“覆”,颠覆。?
昭王:楚平王的儿子,名壬。随:诸侯国名。?如:去到,往。?封:大。豕:
野猪。(6 )荐:多次。食:侵食。(7 )虐:侵害,残害。?越,流亡。?夷
:指吴国。德:这里指贪心。厌:满足。(10)邻;接邻。(11)疆场:边界。
(12)逮:及,趁。(13)所伏:藏身之地,安身之地。(14)即安:到适当的
地方去,指“就馆”。(15)《无衣》:《诗。秦风》中的篇名。
「译文」
当初,伍员和申包胥是朋友。伍员出逃吴国的时候,对申包胥说:“我一定
要颠覆楚国。”申包晋说:“努力吧!您能颠覆它,我就一定能使它复兴。”到
了楚昭王在随国避难的时候,申包胥到秦国去请求出兵,他说:“吴国是头大野
猪,是条长蛇,它多次侵害中原各国,最先受到侵害的是楚国。我们国君守不住
自己的国家,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派遣臣下前来告急求救说:”吴国人的贪心
是无法满足的,要是吴国成为您的邻国,那就会对您的边界造成危害。趁吴国人
还没有把楚国平定,您还是去夺取一部分楚国的土地吧。如果楚国就此灭亡了,
另一部分就是君王的土地了。如果凭借君王的威灵来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
事奉君王。‘“秦哀公派人婉言谢绝说:”我听说了你们的请求。您暂且住进客
馆休息,我们考虑好了再告诉您。“申包胥回答说:”我们国君还流落在荒草野
林之中,没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里敢就这样去客馆休息呢?“申包胥站起来,
靠着院墙痛哭,哭声日夜不停,连续七天没有喝一口水。秦哀公为申包胥作了《
无衣》这首诗。申包胥连着叩了九个头,然后才坐下。于是。秦国出兵了。
「读解」
我们在这里见到了另一种游说方式:动作表演。在言辞游说不起作用的时候,
就用动作来表演,并且坚持不懈,终于感动了“上帝”,成功地达到了自己的目
的。我们不得不佩服中包胥的表演功夫,竟然可以哭上七天七夜,连水都没有喝
一口。这个说法虽然论人怀疑有添油加醋的夸张成分,但申包胥的这种精神,也
够让人感动的了。
这种做法,也可以叫做不择手段达到目的。申包胥对秦哀公说的那番话,本
来就是假托楚昭王的名义编造出来的,算得上是“瞒天过海”。他在秦庭的痛哭,
说不定也是灵机一动想出来的,叫做“随机应变”吧。以一国之大夫的身份,顾
不得什么脸面啦,体统啦,身份啦,大胆放肆而又坚持不懈地在外国政府的官府
中大哭特哭、滴水不沾,是不是也有点“苦肉计”的味道?
目的很简单:击败吴国,保住楚国,即“借刀杀人”。身为一个臣子,并未
受国君之托,敢于如此胆大包天地擅自行动,确实表现了为臣的忠诚不移的美德,
也可以说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吧。哪个国君有了这样的巨子,都是一种幸福,
何愁成不了大事!
可惜的是,这种表里如一、当面背后一个样儿的赤胆忠心的巨子太少了——
不是没有,而是太少。
下一篇( 鲁夹谷之会(定公十年))
齐鲁夹谷之会(定公十年)
——圣人知礼而有勇
「原文」
十年春,及齐平。
夏,公会齐侯于祝其(1 ),实夹谷。孔丘相(2 )。犁弥言于齐侯曰(3 )
:“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4 ),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
丘以公退,曰:“士兵之(5 )!两君和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6 ),非齐
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偪好。于神为不祥,于
德为愆义(7 ),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8 )。
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曰(9 ):“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10),
有加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11),对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
(12),亦如之!”
齐侯将享公。孔丘谓梁丘据曰(13):“齐、鲁之故(14),吾之何不闻焉?
事即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15),嘉乐不野合(16)
. 飨而既具(17),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18)。用秕稗,君辱;弃
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得也(19)。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
享(20) .齐人来归郓、讙、龟阴之田(21)。
「注释」
(1 )公:指鲁定公。齐侯:指齐景公。祝其:即夹谷,地名,在今山东莱
芜夹谷峪。(2 )相:担任傧相,负责主持会议仪节。(3 )犁弥:齐国大夫。
(4 )莱:诸侯国名,姜姓,在今山东黄县,被齐国灭掉。(5 )士兵之:命令
士兵们拿起武器沖上去。(6 )裔夷:华夏地域以外的民族。(7 )偪:同“逼”。
偪好:逼迫友好 .愆:伤害。(8 )遽(ju):迅速,紧急。辟:同“避”。
(9 )载书:盟约。(10)竟:同“境”。出竟:指出境作战。(11)兹无还:
鲁国的大夫。(12)共:同:“供”。共命:供给齐国之命。(13)梁求据:齐
景公的宠臣。(14)故:从前的典章制度。(15)牺、象:即牺尊、象尊,都是
古时的酒器,外形像兽形。不出门:意思是只在朝会和庙堂使用。(16)嘉乐:
指钟、磬等乐器。(17)具:齐备。
(18)秕(bi):不饱满的谷物。稗(bai ):像禾的杂草。(19)昭:发
扬光大。(20)果:实现。(21)郓(yun )、讙(huan)、龟阴:都是鲁国的
邑名,全在汶水的北岸,即“汶阳之田”。
「译文」
鲁定公十年春天,鲁国同齐国讲和。
夏天,鲁定公和齐景公在祝其会见,祝其实际上就是夹谷。孔子担任傧相。
犁弥对齐景公说:“孔丘懂得礼仪,但是没有勇气,如果派莱人用武力劫持鲁侯,
一定能够如愿。”齐景公听从了犁弥的话。孔子带着鲁定公往后退,并说:“士
兵们快拿起武器沖上去!两国国君友好会见,而华夏之地以外的夷人俘虏却用武
力来捣乱,这不是齐国国君命令诸侯会合的本意。华夏以外的人不得图谋中原,
夷人不得触犯盟会,武力不能逼迫友好。这样做对神灵是不吉祥的,对德行也是
伤害,对人却是丧失礼仪,国君一定不会这样做。”齐景公听了这番话后,急忙
叫莱人避开。
即将举行盟誓时,齐国人在盟书上加上了这样的话:“一旦齐国军队出境作
战,鲁国如果不派三百辆兵车跟随我们,就按此盟誓惩罚。”孔子让兹作揖回答
说:“如果你们不归还我们汶水北岸的土地,却要让我们供给齐国的所需,也要
按盟约惩罚。”
齐景公准备设享礼款待鲁定公。孔子对梁丘据说:“齐国和鲁国从前的典礼
制度,您怎么没听说过呢?盟会的事已经结束了,而又没有设享礼款待,这是让
办事人辛苦了。再说牺尊和象尊不出国门,钟磬不能野外合奏设享礼而全部具备
牺象钟磬,这是抛弃了礼仪;如果这些东西不备齐,那就像用秕稗来款待,是国
君的耻辱;抛弃礼仪则名声不好。您为什么不好好考虑一下呢?享礼是用来发扬
光大德行的。不能发扬光大,还不如不举行。”结果齐景公没有举行享礼。
冬天,齐国人向鲁国归还了郓邑、瓘邑和龟阴邑的土地。
「读解」
犁弥以为孔子“知礼而无勇”,实在是大大的看错了人。孔子何许人也?大
成至圣先师,岂会像蓬蒿之辈所估量的!可惜那时的人都瞎了眼,有眼不识泰山,
竟然轻贱、冷遇咱们的圣人。如果不是这样,孔夫子在春秋末年的日子要好过的
多 .尽管他的日子也不算差,能够经常有肉吃,多亏他在学园中找到了自己的位
置。
孔子的人格和思想的光辉,是人们后来逐渐认识到的他不仅提出了仁、义、
礼、智、信的学说,而且自己躬行实践,为子子孙孙树立了典范。这个故事中,
孔子大义凛然,与妄自尊大、恃强凌弱的齐国军臣针锋相对,的确让我们肃然起
敬,油然而生景仰之情。
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孔夫子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竟然以言
辞喝退夷人他凭的是什么?凭的是君子心中的浩然正气,是心中对道义的坚定的
信念。能够如此,死又有什么可怕?即使做了刀下鬼,精神也依然如苍松翠柏,
万古长青。正如他老人家所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不,他在危
难之际掩护鲁侯,喝退众夷兵,不是为他自己的言论作了最好的注解吗?
至于动武之外的雕虫小技,就是不在圣人的话下,只需凭三寸不烂之舌,便
可一锤定音,使对手低头称服,不敢再有所造次。
孔子对付齐国军臣无礼的事迹,给我们以巨大的启发。那些外表上貌似强大、
不可一世、骄横跋扈的人,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他们没有三头六臂,内心很虚弱,
只有凭借恐吓、强权、阴谋来获取不义之财。因此对付他们并不太难,最简单最
有效得到方法,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绝不在关键时刻表现出软弱,首先在心
理和气势上战胜对手,其他的便是水到渠成了。
但是这也不是闹着玩的儿戏。内心空虚,没有道义、真理的依凭,只有表面
上的强硬,那就成了蛮横,内心充实,才会有外部行为上的光辉。孔子的勇气来
自哪里?来自他的“知礼”“有勇”是“知礼”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而不是从
天上掉下来的。所以,切莫忘记了这个教训:知礼而有勇。
下一篇(伍员谏许越平(哀公元年))
伍员谏许越平(哀公元年)
——穷寇不可不猛追
「原文」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1 ),报檇李也(2 )。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
于会稽(3 )使大夫种因吴大宰嚭以行成(4 )。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
臣闻之:”树德莫如尽(5 )。‘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6 ),灭夏后相
(7 )。后缗方娠(8 ),逃出自窦(9 ),归于有仍(10),生少康焉。为仍
牧正(11),惎浇能戒之(12)。浇使椒求之(13),逃奔有虞(14),为之皰
正(15),以除其害(16)。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17),而邑诸论(18) .有
田一成(19),有众一旅(20),能布其德而兆其谋(21),以收夏众,抚其官
职。使女艾谍浇(22),使季杼豷(23),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
不失旧物(24)。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25),不亦难乎?勾
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26)。于是乎克
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仇,后虽悔之,不可食已(27)。姬之衰也(28),
日可俟也。介在夷蛮而长寇仇(29),以是求伯(30),必不行矣。“弗听。退
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31),而十年教训(32),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33)!“三月,越及吴平。
「注释」
(1 )夫差:吴王阖庐的儿子。越:诸侯国名,姓姒,国都在会稽,即今浙
江绍兴。夫椒:越国地名,在今江绍兴北。(2 )檇(zui )李:越国地名,在
今浙江绍兴北。吴王阖庐在这里被越国打败,受伤而死。(3 )越子:越国国君
勾践。楯:同“盾”。甲楯:指全副武装的士兵。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东
南十二里。(4 )种:文种,越国的大夫,楚国人。嚭(pi):伯嚭,伯州犁的
孙子,吴国的太宰,楚国人。(5 )这两句话后被收入《古文尚书。泰誓》。滋
:长,多。尽:彻底。(6 )有过:古代的国名,在今山东掖县北。浇:有过国
的国君。斟灌、斟鄩:夏的同姓诸侯。(7 )夏后相:夏朝的国君,夏朝第五代
君主。(8 )后缗:相的妻子。娠:怀孕。(9 )窦:洞,孔。(10)有仍:古
代诸侯国名,后缗的娘家,在今山东的济宁。(11)牧正:管理畜牧的官。(12)
惎:忌恨。戒:提防。(13)椒:浇的臣子。(14)有虞:古代诸侯国名,姓姚,
在今山西永济。(15)皰正:管理膳食的官。(16)除:避免。(17)二姚:指
有虞国君虞思的两个女儿,虞是姚姓国,所以称二姚。(18)邑诸纶:把纶邑封
给他。纶在今河南虞城东南。(19)成:十平方里为一成。(20)旅:五百里为
一旅。(21)兆:开始。(22)女艾:少康的儿子。豷(yi):浇的弟弟,戈国
国君。(24)旧物:指夏代原来的典章制度。(25)丰:壮大。(26)同壤:同
处一方,国土相连。(27)食:消除。(28)姬:指吴国。吴国为姬姓国家。
(29)介:处在……中间。夷蛮:指楚国和越国。(30)伯:同“霸”。(31)
生聚:养育人民和积聚财富。(32)教训:教育和训练。(33)外:后。为沼:
变为湖沼,意思是国家灭亡。
「译文」
吴王夫差在椒山打败了越军,报了檇李战役吴国战败之仇。接着,吴军进入
了越国,越王勾践率领五千名全副武装的士兵退守到会稽山,并派大夫文钟通过
吴国太宰伯嚭去请求讲和。吴王夫差准备同意越国的请求 .伍员说:“不可答应。
臣下听说:”树立德行不如越多越好,去去除病痛不如越彻底越好。‘从前有过
国的国君浇杀了斟灌后又去攻打斟鄩,消灭了夏朝君主相。相的妻子后缗正怀着
孕,从墙洞里逃出去,逃回娘家有仍国,在那里生下了少康。少康长大后当了有
仍国的牧正,他忌恨浇,又时刻提防着浇的迫害。浇派大臣椒去抓少康,少康逃
到了有虞国,在那里当上了皰正,得以避开了浇的杀害。有虞的国君虞思这时把
两个女儿嫁给少康为妻,并把纶邑封给了少康。少康有方圆十里的土地,有五百
名士兵,能够广施德政,并开始谋划复兴国家,收罗夏朝的遗民,按抚属下的官
员。少康派女艾去刺探浇的情况,派季杼去引诱浇的弟弟豷,结果灭掉了过国和
戈国,复兴了夏禹业绩,祭祀夏朝的祖先并祀享天帝,恢复了从前的典章制度。
现在是吴国比不上有过国的强大,而越国却比少康强大,如果越国再壮大起来,
岂不是很难对付吗?越王勾践能够爱护人民,注意施行恩惠,施行恩惠不会失掉
人心,爱护民众而不忘掉有功的人。越国同我们国土相连,又世世代代有冤仇。
在我们战胜越国时不把它灭掉,却要保存它,这就违背了天意,助长了仇敌,日
后即使后悔,也无法消除祸患。吴国的衰亡,已经为期不远了。吴国处在夷蛮之
间又助长仇敌,想用这种办法去谋求霸权,必定行不通。“吴王夫差没有听从伍
员的话。伍员退出来后对别人说:”越国用十年的时间养育了人民和积聚财富,
用十年的时间对人民进行教育和训练,二十年之后,吴国大概会变成荒凉的湖沼
了!“三月,越国和吴国讲和了。
「读解」
读了这个故事,很让我们疑心,这是否是后来添加上去的,因为伍员,也就
是伍子胥,真的是料事如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竟然就
在二十年后灭掉了吴国,应了伍子胥的预言。当然,这个故事没有造假,不是假
冒伪劣产品,而是真实的历史事实。
这样我们的确要佩服伍子胥的眼光和头脑了。他是清醒的政治家、军事家,
具有理性的精神和现实主义态度。他识破了越国在兵临城下之时媾和来保存实力
的意图,援引历史教训来告诉吴王夫差,却未被采纳。
这又一次告诉我们: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发展虽然不是重复循环的,
但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确乎要栽大跟头。夏朝
第六代君主少康的“少康中兴”,就是一面镜子。国家虽然亡了,但留下了复仇
的种子,为日后的复兴提供了火种。星星之光,可以燎原。少康就真的从小到大,
由弱到强,灭掉仇敌,光复了祖先的业绩。
教训之二,是对陷入困境的“穷寇”,要穷追猛打,直至彻底消灭,不留任
何祸根,不时敌手有任何东山再起的希望,也就是要灭掉“种子”。还是毛主席
英明,他老人家早就手过:“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鲁迅先生也
极力倡导通打“落水狗”的精神,即使狗儿落入水中做出哀求的可怜状,也要通
打之,否则,它一旦爬上岸来,又会咬人的。古人也总结过不能纵虎归山,要不
然会遗害无穷。从这个方面来说,吴王夫差放过越王勾践,实在是养虎遗患,玩
火以至自焚。
教训之三,从越王勾践的角度说,在明知对手强大时,及时的表示屈服,要
求媾和,以便保存实力,另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是迫不得已最好的选择。识
时务者为俊杰。勾践不愧为识时务者,在即将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甘拜下风,
屈居人下,以屈求神,保住了复仇的种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教训之四,要有坚韧不拔地坚持下去的毅力,事业终将成功。君子报仇,十
年不晚。勾践大概是牢记住了这一点,并且再退一步,加上十年,用两倍的时间
来为复仇作准备。这个过程也够漫长的,其中的屈辱辛酸,非局外人所能体验。
以国君的身份,卧薪尝胆,这要有超出常人的毅力。在长期的艰难困苦之中,人
的精神随时都会有崩溃的可能,随时都可能因挫折而彻底的放弃希望和努力。但
是勾践坚持下来了。因此我们也要敬佩勾践,佩服他的坚韧不拔地向目标挺进的
毅力。
下一篇(楚国白公之乱(哀公十六年))
楚国白公之乱(哀公十六年)
——宫廷之争难说清
「原文」
楚太子建之遇谗也,自城父奔宋;又辟华氏之乱于郑(1 )。郑人甚善也。
又适晋,与晋人谋袭郑,乃求复焉。郑人复之如初。晋人使谍于子木(2 ),请
行而期焉(3 )。子木暴虐于其私邑,邑人诉之。郑人省之(4 ),得晋谍焉,
遂杀子木。
其子曰胜,在吴。子西欲召之,叶公曰(5 ):“吾闻胜也信而勇,不为不
利。舍诸边竟,使卫藩焉(6 )。”叶公曰:“周仁之谓信(7 ),率义之谓勇
(8 )。吾闻胜也好复言(9 ),而求死士,殆有私乎(10)?复言,非信也;
期死,非勇也(11)。子必悔之!”弗从,召之,使处吴竟,为白公。
请伐郑,子西曰:“楚未节也(12)。不然,吾不忘也。”他日又请,许之。
未起师,晋人伐郑。楚救之,与之盟。胜怒,曰:“郑人在此,仇不远矣。”
胜自历剑(13),子期之子平见之,曰:“王孙何自历也(14)?”曰:
“胜以直闻,不告女,庸为直乎(15)?将以杀尔父。”平以告子西。子西曰:
“胜如卵,余翼而长之。楚国,第我死(16),令尹、司马,非胜而谁?”胜闻
之,曰:“令尹之狂也!得死(17),乃非我。”子西不悛(18)。
胜谓石岂曰(19):“王与二卿士(20),皆五百人当之。则可矣。”岂曰
:“不可得也。”曰:“市南有熊宜僚者,若得之,可以当五百人矣!”乃从白
公而见之(21)。与之言,说。告之故,辞。承之以剑,不动胜曰:“不为利谗
(22),不为威惕(23),不泄人言以求媚者。”去之。
吴人伐慎(24),白公败之。请以战备献(25),许之,遂作乱。秋七月,
杀子西、子期于朝,而劫惠王(26)。子西以袂掩面而死(27)。子期曰:“昔
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终。”抉豫章以杀人而后死(28)。石岂曰:“焚库、
弑王。不然,不济。”白公曰:“不可。弑王不祥,焚库无聚(29),将何以守
矣?”乞曰:“有楚国而治其民,以敬事神,可以得祥,且有聚矣。”何患?
“弗之。
叶公在祭,方城之外皆曰:“可以入矣。”子高曰:“吾闻之,以险徼幸者
(30),其求无餍(31),偏重必离(32)。”闻其杀齐修也(33),而后入。
白公欲以子闾为王(34),子闾不可,遂劫以兵。子闾曰:“王孙若安靖楚
国,匡正王室,不顾楚国,有死不能。”遂杀之,而以王如高府(35)。石乞尹
门(36) .圉公阳穴宫(37),负王以如昭夫人之宫(38)。
叶公亦至,及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39)?国人望君,如望慈父
母焉。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
:“君胡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40),日日以几(41)。若见君面,是得艾
也(42)。民知不死,其亦夫又奋心,犹将旌君以徇于国(43),而又掩面以绝
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进。遇针尹固帅其属(44)将于白公(45)。子高
曰:“微二子者(46),楚不国矣。弃德从贼(47),其可保乎?”乃从叶公。
使于国人以攻白公,白公奔山二缢,其徒微之(48)。生拘石乞二问白公之死焉
(49)。对曰:“余知其死所,而长者时余勿言(50)。”曰:“不言,将烹!”
乞曰:“此事克则为卿,不克则烹,固其所也,何害?”乃烹石乞。王孙燕奔頯
黄氏(51)。
沈诸梁兼二事(52)。国宁,乃时宁为令尹(53),使宽为司马(54),而
老于叶(55)。
「注释」
(1 )华氏之乱:指宋国华定、华亥等杀宋群公子,劫持宋元公一事。(2 )
谍:侦探,间谍。子木:太子的字。(3 )期:约定。指约定袭击郑国的日期。
(4 )省(xing):察看。(5 )叶公:即沈诸梁,字子高,楚国的大夫。(6 )
卫:保卫。藩:篱笆,这里指边境。(7 )周:符合。(8 )率:遵循。(9 )
复言:实践诺言。(10)殆:恐怕,大概。私:私心。(11)期死:必死,意思
事不怕死。(12)节:法则。未节:没有走上正轨。(13)厉:同“砺”,磨。
(14)王孙;胜事楚平王之孙。(15)庸:岂,难道。(16)第:如果。(17)
得死:得到好死,得到善终。(18)悛:发觉,觉悟。(19)石乞;白公得党徒。
(20)二卿士:指令尹子西何司马子期。(21)从白公:让白公跟着。(22)谄
:动心。(23)惕:惧怕。(24)慎:楚邑,在今安徽颖上西北。(25)战备:
战时得装备。(26)惠王:楚昭王之子,名章。(27)袂(mei ):衣袖。掩面
:表示自惭。(28)抉(jue ):拔起。豫章:树名,樟树。(29)聚:指物资
(30)儌幸:侥幸。以险儌幸:靠冒险而侥幸成功。(31)餍(yan ):同“厌”,
满足。(32)偏重:不公平 .离:离心。(33)管修:楚国得贤大夫,管仲的七
世孙。(34)子闾:名:启,楚平王的儿子。(35)高府:楚国的别府,即正宫
以外的宫室。(36)尹门:守门,看门。(37)圉公阳:楚国的大夫。穴:打洞。
(38)昭夫人:楚昭王的妻子,惠王的母亲。(39)胄:头盔,这里的意思是带
上头盔。(40)望岁:盼望收成。(41)几:同“冀”,企盼。以几:盼望你来。
(42)艾:安心。(43)旌:表扬,宣扬。循:遍告,通告。(44)针尹固:楚
国的大臣。(45)与:助。(46)微:要不是。二子:指子西和子朝。(47)德
:有德的人,指子西,子朝。贼:指白公。(48)微:藏匿。(49)死;指尸体。
(50)长者:指白公胜。(51)王孙燕:白公胜的弟弟。頯黄氏:吴国的地名,
在今安徽宣城境内。(52)兼二事:兼任令尹和司马二职。(53)宁;子西的儿
子。(54)宽:子朝的儿子。(55)叶:叶公的采邑,在今河南叶县。
「译文」
楚国太子建遭到诬陷时,从城父逃到了宋国,又去郑国躲避宋国华氏之乱。
郑国人待他很好。后来他又去了晋国,与晋国人谋划袭击郑国,为此他请求回郑
国去。郑国人让他回来,仍像当初一样待他。晋国人派间谍去了太子建那里,间
谍请求回国时与他约定了袭击郑国的日期。太子建在他的封邑里很暴虐,封邑的
人告发了他。郑国人来查问,抓住了晋国间谍,于是就杀了太子建。
太子建的儿子名叫胜,住在吴国。子西想召他回国,叶公说:“我听说胜这
个人狡诈而又好作乱,叫他回来恐怕有害吧?”子西说:“我听说胜这个人诚信
而勇敢,不做对别人不利的事。把他安排到边境上去,让他保卫边疆。”叶公说
:“符合仁义叫做诚信,遵循道义叫做勇敢。我听说胜这个人喜欢诺言,并且寻
求不怕死的兵士,大概事有野心吧?实践诺言并不是诚信;期望去死并不是勇敢。
您一定回后悔的!”子西不听,吧胜召了回来,热闹感他住在靠近吴国边境的地
方,称为白公。
胜请求讨伐郑国,子西说:“楚国的政事还没有走上正轨。如果不是这样,
我不会忘记这事。”过了些日子,胜又请求伐郑,子西同意了。还没有出兵,晋
国人就去攻打郑国。楚国去换救郑国,并和郑国结盟。胜大怒,说:“郑人救在
这里,仇人离我不远了。”
胜亲自在磨剑,子朝的儿子平看见了,说:“王孙为什么亲自磨剑?”胜说
:“我胜以爽直而闻名,不告诉你,不告诉你怎么能算得上事爽直呢?我要用这
剑来杀你父亲。”平吧这话告诉了子西。子西说:“胜像蛋一样,我用翼护着他
长大。在楚国,如果我死了,任令尹、司马的人,不是胜还会事谁呢?”胜听到
了子西的话,说:“令尹太狂妄了!他要得到好死我就不是我。”子西仍没有察
觉。
胜对石乞说:“楚王和两个卿士,用五百人对付,就可以了。”石乞说:
“这五百人是找不到的。”又说:“市场南面有个叫熊宜僚的人,如果得到他,
可以抵的上五百人!”胜跟着石乞去见熊宜僚,同他谈的很高兴。胜吧来意告诉
熊宜僚,熊宜僚拒绝了。胜把剑放到他的脖子上,他一动不动。胜说:“这人不
为利禄所动,不为威胁而惧怕,不以泄露别人的话去讨好别人。”说完就离开了。
吴国人攻打楚国慎邑胜把吴国人打败了。他请求把武器装备送到郢都献纳,
楚王同意了,于是胜趁机叛乱,秋天七月,胜在朝廷上杀了子西和子朝,并劫持
了楚惠王。子西用衣袖遮着脸死去。子朝说:“从前我凭勇力事奉国君,不能有
始无终。”他拔起一棵樟树,用他杀死敌人后死去。石乞说:“烧毁仓库,杀掉
惠王。不这样就不能成功。”胜说:“不行。杀掉惠王不吉利,烧毁仓库没有了
物资,拿什么来防守呢?”胜没有听从。
叶公住在蔡地,方城以外的人都说:“可以进兵国都了。”叶公说:“我听
说,靠冒险而侥幸成功的人,他的贪求不会满足,做事不公平必定会使百姓离心。”
听说胜杀了齐国的管修的消息,叶公才进入郢都。
胜想把子闾立为楚王,子闾不答应,胜就用武力威逼他。子闾说:“王孙如
果能安定楚国,扶正王室然后庇护百姓,这就使我的愿望,怎么敢不服从呢?如
果只顾私利而使王室倾覆,不顾楚国,那么我宁死也不服从。”于是胜杀死了闾,
带着惠王去了高府。石乞看守大门。圉公阳在宫墙上挖了一个洞,背着惠王到了
昭夫人宫中。
叶公也到了,走到北门,有人遇上他,说:“您为什么不戴头盔上头盔?国
人都盼望着您,就像盼望慈父慈母一样。如果叛贼的箭伤了您,就不怕百姓绝望
了,为什么不戴上头盔呢?”于是叶公戴上头盔前行。他又碰上一个人,说:
“您为什么戴了头盔?国人盼望您就像盼望一年的收成,天天都盼望您来。如能
见到您的面容,就会安心了。百姓知道还有生的希望,就会有奋战的决心,还要
宣扬您的功绩,并通告全城,但您却把脸遮上让百姓绝望,不是太过分了吗?于
是叶公脱掉了头盔往前走。他遇上针尹固率领着部下,准备去帮助胜。叶公说:”
如果没有子西和子朝二位,楚国就不成其为国家了。背弃有德行的人去跟随叛贼,
难道可以保身吗?“针尹固便跟随了叶公。叶公派他和都城的人去攻打胜,胜逃
到了山上吊死了,他的部下把尸体藏了起来,叶公活捉了石乞,向他追问胜的尸
体的下落。石乞回答说:”我知道藏他的尸体地方,但胜叫我别说出来。“叶公
说:”不说就煮了你!“石乞说:”这种事成功了就做卿,不成功就被煮,这本
来是应有的结果,有什么关系?“于是叶公就煮了石乞。王孙燕逃到了頯黄氏。
叶公兼任令尹和司马两个职务。国家安宁之后,他就让宁当令尹,让宽当司
马,自己便在叶邑养老。
「读解」
我们在这里目睹了一场宫廷叛乱从开始到平息的全过程,多少叶了解了一些
王公贵族们纷争和彼此残杀的内幕。白公胜的叛乱原因很简单,不过是由于复仇
的要求未被答应,于是便闹得国无安宁,自己最后也是上掉自杀了。
谁得到了好处?谁叶没有得到好处。有道是,神仙打仗,百姓遭殃,神仙们
自己叶同样遭殃。稍有不满,便随心所欲地大动干戈杀得血肉横飞。
谁代表着正义、道义?恐怕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谁叶不代表一个人拥有道
义仁德,野心家、阴谋家同样可以具有这样德特点。这话算说到了点子上。比如
石乞,宁死不说出主子的尸首下落,算得上是诚信和勇敢了吧?二他正是这场叛
乱德罪魁祸首之一。白公胜也够得上直率坦诚,敢于公开张扬他得企图,他却是
叛乱得始作得俑者。
这确实让我们好好得反思忠孝、仁义、诚信、勇敢、无畏一类经常受人称赞
得品德。从白公胜得叛乱看,这些品德本身应当是中性的,并不表明一个人是好
是坏,是天使还是恶魔。具备这些品德是一回事,用他们来做什么又是一回事。
大致上说,具备当然比不具备要好;但是具备这些品质,可以成为好人,做好事
;也可以成为坏人,做坏事。好人为了追求理想,坚持道义,做人表率,未百姓
谋利益,言出必行,心怀宽广,勇于献身,慷慨扑死,用诚信、勇敢来成就自己
的事业和理想。坏人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谋一己私利,也会履行诺言,不
怕去死,甚至也会慷慨从容地死。
当然,这是从理论上说。在现实当中,坏人中地绝大多数是不讲诚信,也不
勇敢的。他们往往躲在阴暗的角落里,见不得天日,行动起来反复无常,翻云覆
雨,奸诈欺骗,诡计多端。为了保存自己,他们可以出卖朋友、同伙,甚至是自
己的亲人。遇上危险、灾祸、生死关头,他们比兔子跑的还快,不到万不得已,
他们绝不会挺而走险。见到有利可图,他们会削尖了脑袋往里鉆,会不顾一切手
段,也会自相残杀。这样的寡廉鲜耻、丧尽天良之徒,自古以来就不少,尤其是
在官场、商场这类名利场中,时常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有时是偷偷摸摸的,有
时是大张旗鼓的,有时加以包装,说人话,做鬼事,或者装出老实诚恳的样子,
内心却比谁都狠毒。
不过,从宫廷之争的角度看,像石乞这样的人大概是可以让人佩服几分的。
他在做出选择之前,一定经过深思熟虑,把各种可能性和结果都想到了。一旦做
出选择,就坚定不移地去做,对主子,忠心耿耿,鞍前马后,敢于充当马前卒,
并且能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宁可被煮,也不改初衷。他们地目的不国是想做一
个卿。这说起来似乎有点不好听。不光彩,不正当。认真地想,凭世袭得来得管
位就正当、就光彩、就神圣不可侵犯吗?在官场中廝混得人,谁不想当管,谁不
想管当得越大越好?否则他就不会呆在官场中了。以一个低微的百姓而在官场中
平步青云,或一夜暴发的人,历来也不少,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当初是个连饭都
吃不起的穷光蛋儿,后来竟成了“天子”,这是他妈当初生他时无论如何梦想不
到的。成为天子之后,谁又能把他怎样,不也是伟大光辉起来了吗?,谁还敢说
他半个不是?唯一的区别在于,他成功了,历史就要有他来左右;而石乞一类的
人失败了,似乎就要口诛笔伐,当作败类。这不是明显不公平吗?
叶公这样的人,也很难说他有多高尚,他是胜者,成功者,自然可以心平气
和。甚至气壮如牛地说话。他处死石乞地手段,处死前所说的话,倒是有些不寒
而粟,哪里还会想到他有什么仁德。用什么办法处死敌手不行呢,比如用刀,用
剑,乃至绞刑,却要用沸水来煮。他那短短几个字的问话,足见此君是个铁石心
肠的人。再说,他不也是在主子面前奔忙,鞍前马后,竭尽了全力吗?
所以,我们从局外人(实际上也永远是局外人)的角度,来观看宫廷中的权
力和利益之争,如同看戏,拉开了同那些神仙们的距离,出乎其外,说不上喜欢
谁,不喜欢谁,也没有君权神圣一类观念的束缚,只是胡言乱语而已。
多少年了,宫廷、官场的争斗,何曾中断过。是非恩怨,到随时间推移而顺
水东流。它其实是一本巨大的糊涂帐,谁敢说自己是法官,夸口自己的评断是绝
对真理、绝对权威的结论?
一切都去了,休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