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手机:13691889868
邮箱:3305862202@qq.com
地址: 深圳光明区公明街公明社匹建设东路15栋404
图文: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图文: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日期:2016-12-28 11:45]    [热度:]
(原标题:图文: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湖北日报讯
图文: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图文: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湖北日报讯

  图为:央视记者采访书法互动设备体验者

  图为:北京文博会上观众体验书法互动设备

  图为:武汉瑞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廖福刚演示设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犹如璀璨的明珠,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然而许多灿烂的文化正在逐步被人们遗忘。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活”起来、“传”下去,是许多文化产业大家孜孜以求的梦想。

  在武汉,就有一位年过五旬的追梦者,他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互联网+为表象,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灵动与璀璨演绎得淋漓尽致,亦如他那色彩斑斓的传奇人生。

  他就是武汉瑞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廖福刚。

  立志寻梦

  年近半百的创业者

  日前,在光谷大道廖福刚董事长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刚从北京参加项目评审会回来的廖福刚。短发、中等身材,虽略带倦意,但充满激情,一双眼睛透着睿智与坚毅,让人错以为这不是一位年近半百之人,而是一位三十出头的小伙子。虽然旅途劳顿,但谈起中国传统文化,廖福刚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他说他从小就有一个梦,梦想做一个书法家,但却机缘巧合当了一名公务员。这一当就是二十余年,44岁时,他毅然弃政下海。“我当时选择下海,主要是想干一番事业,另外也是想为孩子出国留学赚点学费。”他笑着说道。

  下海创业的过程并不轻松。他与朋友合伙开过加工厂,也只身一人远赴新疆做过工程项目。“我当时真的没有想过失败这个问题,我认为只要肯努力、肯付出,就会有回报。”廖福刚语气很坚决。几经蹉跎后,知天命的他决定去追寻自己的文化梦想。2014年下半年,他创立了武汉瑞卓科技有限公司,带领一支20余人的年轻团队涉足文化产业。“干自己最熟悉和最喜欢的事业始终不知疲倦”,这么多年来,他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拳拳之爱全部倾注在事业上。公司副总经理李明笃定地说道:“我们大家都愿意跟着廖总干,因为他很有魅力,做事业有一种一往无前的决心和勇气!”

  矢志追梦

  坚定选择文化产业

  书法是启蒙老师,字是门堂书是屋。廖福刚小时候就对书法萌发兴趣,读初中时,跟同桌学书法;读大学时,获得了钢笔书法大赛二等奖;刚参加工作时,甚至拜一位同事为师,专心学习书法。让廖福刚心痛的是,汉字文化、书法艺术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很多青少年基本不会写毛笔字,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常常提笔忘字、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错别字频出。“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这一笔一划的构造,代表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重视、传播和发扬!”他感慨道。

  2003年8月,有一位教授到廖福刚所在单位授课,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行深入阐述,他深受启发。“虽然不是文化人,但是我有很深的文化情结。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国传统文化做点事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他的梦想再次被点燃,将创业之路定格在文化产业。“我认为文化产业是当前市场潜力最大的市场之一,国家也开始逐渐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做大做强,传播、传承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他坚定地说。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项目支撑。2014年11月初,廖福刚只身前往北京考察项目。在与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们交流时,对方谈到了一个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大项目——公共文化平台的人机交互虚拟体验系统。这个项目是在国家文化部、科技部等部委的联合组织和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中国传媒大学共同承担研发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廖福刚决定抓住这个项目。经过多次沟通协商,2014年12月,公司和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迅速签订了合作协议。

  “湖北是文化资源大省,但不是文化产业强省,发展文化产业势在必行”。他认为,武汉乃至湖北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没有很好的挖掘出来,“我们的项目定位就是公共文化服务,开发并推广各种用于公共文化事业、服务人民大众的传统文化体验设备和平台。做好这一个点,我们就能让湖北乃至全国的广大民众享受到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廖福刚自豪地说。

  创新筑梦

  首创全国文化互动体验系统

  筑梦的路上,他一往直前。今年12月初,廖福刚和他的团队潜心研发的书法体验系统,通过了由文化部、教育部、中国书法协会、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权威机构组成的专家组评审。“这意味着我们的项目获得了国家层面的重视,产品也得到了广大专家的认可,我们的事业大有可为!”他欣喜地说道。

  书法体验系统基于当前国内最先进的人机交互真三维体验技术,用“互联网+”的表现形式,以传播和传承中华传统书法艺术文化为核心主题,以汉字书法艺术为表现内容,实现现代信息化教育、体验、娱乐、衍生服务消费等一体化多功能的高科技互动体验。它摒弃了传统繁琐的笔墨纸砚书写工具的束缚,通过高科技的手段,运用电子化的设计,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书写体验。

  通过特制的电子砚台、笔架、毛笔,体验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书法中的研墨、蘸墨功能,获得到大、中、小型毛笔的笔杆握持体验,还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传统毛笔书写过程中落笔、转折、收放等挥毫动作。在电子显示屏上,体验者可以如同在真实的宣纸上一样,即刻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书写效果。除了充分保留100%原始的书写效果以外,比传统书法更具有体验效果的是,体验者还可以通过打印和网络模块,对书写出来的内容进行盖章、保存、打印、分享,让作品的保存、传播更加便捷。另外,书法体验设备强大的软件系统,整合了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互动体验网站上丰富的字帖、字库资源和素材,向广大用户提供大量书法专业素材,并可辅助书法学习者、爱好者与书法名家进行学习交流和互动。

  “依托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这一国内最权威的文化与科技融合机构,通过软件、硬件、网络平台的融合,我们的项目既拥有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下丰富的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又可以线下实地体验,这是全国首创。”廖福刚坚信他和他的团队首创的这项技术,必将让更多中国老百姓享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趣味。

  命运不会抛弃一直努力的人。今年10月27日深夜,廖福刚接到北京文博会主办方的邀请电话,次日一大早他就带着团队和设备赶往北京参展。展会第一天,首次向公众亮相的书法体验设备样机就被现场观众围个水泄不通,中央电视台、《新京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日报》、《京郊日报》等媒体均对其进行了重点报道。会后,中宣部相关领导专程来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慰问参展人员,对廖福刚团队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项目大加赞赏。

  展会期间,国内多家单位均表达了合作意向。山西一博物馆馆长现场找到廖福刚,希望产品能够早日实现产业化,以便购置几台给公众体验;上海一家文化科技公司也辗转找到公司拟定采购六台,并希望后续能够扩大合作范围;北京一家书画院院长表示想购买一台供老爷子练习书法;厦门大学孔子学院教授希望能订购一批设备供外国学生使用,以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更让他惊喜的是,北京中关村互联网文化创业产业园盛情邀请他将项目落户北京,并承诺一路绿灯解决项目落户问题。

  市场的积极反响和媒体的关注给了廖福刚更大信心,他开始着手谋划项目推广计划:2016年5月中旬,产品正式推向市场并参加在深圳举办的第十二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争取一炮打红;2016年10月,将推出舞蹈体验设备,后期继续开发美术、戏曲、武术、摄影等各项传播传统文化的人机互动体验设备。“明年底,我们还将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在武汉成立联合实验室,继续共同开发新的文化科技融合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进一步深度地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汉字和书法艺术的发展、传播和传承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这是多么有价值的事情!”廖福刚自豪地说。

  笔者手记

  文化产业需要守望相扶

  文化产业是个大事业。年过五旬的廖福刚始终有个文化情结,就是要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好、传承好,让这些灿烂文化能够“活”起来、“传”下去。为了这个梦想,他辞职下海创办企业。不畏艰辛,只为梦想。因为在他心中,传统文化是根。他始终把文化产业当成自己的大事业,只有根深才能叶茂。

  文化产业是个大产业。文化产业博大精深,要想做大、做强需要大手笔投入、大智慧创意、大批人才聚集。廖福刚深知以自己公司目前的实力,有些项目很难落地开花。如若没有政府或者社会层面的支持,像廖福刚这样的文化追梦者也只能艰难地守望。

  文化产业是个大平台。文化一旦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就会展现出无穷大的想象空间和创意空间,这是创业创新者的平台。湖北是文化大省,廖福刚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资本和人才在这里交汇,大家共同在这个大平台上尽情地跳舞,舞出文化产业的新天地。

  文化是我们大家的精神家园,文化产业需要我们守望相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