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画像
我9岁时,父亲就开始教我熟读《论语》《孟子》,至今还能大段大段背诵。父亲是中学语文教师,他当时主要是从写文章的角度给我讲解这两本经典,不重思想,所以当时这两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只是《论语》的语句如何简练,《孟子》的文章如何有气势,至于孔孟的仁德思想在我脑中似乎毫无痕迹,更谈不上孔孟思想的区别。
直至念西南联大哲学系选修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课程,我才知道孔孟都重仁德,还知道一点孔孟之间的区别:孔子推崇齐桓公之霸,孟子则贵王轻霸,王道为民,霸道为君;孔子力主恢复旧礼,孟子则否认旧礼之至上,强调个人判断可在礼之上。但冯友兰关于孔孟之别,仍然讲得简单含混,引证的原文也太少。我对孔孟思想的区别长期没有注意过。
从1946年大学毕业到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我的研究范围主要在西方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哲学,一直到80年代初,由于国内形势转变的影响,我开始重点研究西方现当代哲学以及中国古代哲学,这才使我重新拾起青少年时期背诵过但并不理解而且忘却了几十年的孔孟古籍。虽说是旧友重逢,但认识却是从零开始。我虽然也清晰地认识到孔孟是一家,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德思想,但最使我触目惊心的是孔孟政治思想之间的区别,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之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尽管重儒,孔孟并提,甚至称孟子为亚圣,但却只提“尊孔”,而无“尊孟”一说,这是君主专制主义统治人民的结果,其根源在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本身是君主专制的思想基础,最有利于君主从思想上统治老百姓,而孟子则多民主思想,不为帝王所“尊”,这就是为什么历代封建帝王,一旦取得了政权,都要尊孔,而不说尊孟的根本原因。朱元璋甚至走向极端,敬孔而恶孟,把孟子的牌位撤出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