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范雪仪《吹笔敲诗图》中用花笺写诗的女子
冬日寒风刺骨,古代女性在冬天很少外出,大多数是在家学些手艺,如制花笺、绣花、绣荷包、插花、针织、编结、剪纸、剪绒绢等,其中剪纸、制花笺、编结这三种是最受青睐的“闺房巧艺”……
剪纸——古代巧女的“拿手活”
杜甫诗赞:“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
剪纸历史悠久,据说这一闺房巧艺起源于先秦时的金箔、皮革、绢帛雕镂、剔刻艺术。迄今发现最早的剪纸作品是公元六世纪南北朝时期、从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墓葬群中出土的,共有4批,计7件。包括北朝剪纸5件,隋、唐各1件,均是随葬的冥物,已有相当的工艺水平。其中,从编号为TAM306墓中出土的“对鹿(马)团花”剪纸和“对猴团花”剪纸最受关注。在团花几何形的内圈之外,又分别剪出12匹相对的鹿(马)和16只相对的猴,结构复杂,造型生动。
阿斯塔那墓地发现的剪纸非常成熟,已不是初期水平。据推测,在纸张出现的汉朝已有了剪纸。早期剪纸多作华胜来用。“华胜”是古时女性在过年时人日(正月初七)那天所戴的头饰,在江南荆楚一带流行,早先的华胜都用彩织品、金箔等来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即有此记述:“剪綵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故唐朝诗人李商隐《人日》诗称:“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用纸剪华胜兴起于纸张开始使用后,这时也不再限于剪成人形和人日佩戴,立春等其他节日也可以戴了。
唐代时,剪纸已不单单用于头饰,而被赋予了多种风俗内涵。杜甫曾有诗称:“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明清时期,剪纸更成为喜庆和节日的一大点缀元素,剪纸风俗也有别于唐宋以前。每逢过年,各种喜庆、吉祥的剪纸会与年画一起张贴,烘托出浓浓的年味来。
明清时的闺房剪纸高手很多,如明朝时有一位张蔡公之女,能在袖子里剪出花样。清光绪《保定府志》记载:张蔡公之女,“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杨,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奁,绝巧夺目,得者珍之。”
古代闺房剪纸不像现在剪着玩,是做女红必须会的。做花鞋时的花样就是剪出来的,然后照着样子飞针走线,绣出美丽的花来。如果自己不会剪花样,就得找手巧的闺蜜帮忙。更绝的是,古代女性还想到把闺房剪纸艺术运用于瓜果生产,将剪出的花样贴到果实上,待果实成熟时便能长出漂亮的花纹。据宋祝穆《方舆胜览·江东路》,当时“宣州人种木瓜始成果,则镞纸花以贴其上,夜露日曝,渐而变红,花纹如生可爱。”
制花笺——唐代流行的闺房“花笺文化”
薛涛诗曰:“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
笺原本是古代无纸时代用来写标示简策内容的小竹片,后来成为诗文、信函书写专用纸的代称。花笺则是一种精致的信纸,为古代才子佳人所钟爱。
花笺实际是一种染色纸,从唐代开始流行。古人在纸张普及之初并没有适合写诗、书信的专用纸,于是出现了自制花笺。《酉阳杂俎》一书的作者、唐朝文人段成式自制的花笺叫“云蓝纸”,唐明皇李隆基专用的叫“金花笺”,苏州民间也有“鱼子笺(罗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