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钟曜声,国学大师,易经名家,自幼熏陶国学传统文化,习精髓“易经、风水“等古代文化研究,探迹索隐,博采众长。“孟夏之日,万物并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拉开帷幕,发表了《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演讲提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文明之路。
在庆祝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如今,“一带一路”的建设的推进,开放之路、文明之路目标的确定,更是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在“一带一路”这一重大事件上,我们更应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推动中华文化繁荣昌盛,时刻保持先进性。响应一带一路和复兴中国传统优良文化号召,学习推广祠堂文化是刻不容缓。
祠堂又称老屋,时间长的称古屋亦称宗祠,是从古至今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是家族聚集地,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象征和标志。家族祠堂,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历史文化延伸。宗族观念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宗法家庭制度是旧中国社会的基础。修缮祠堂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纪念。 宗族观念在人们的头脑里是根深蒂固。
祠堂用途有多种,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作为后裔子孙举办婚礼、寿宴、等喜的祭祀场所。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在祠堂进行。祠堂历史来源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里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很多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氏或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祠堂”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 中国古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最能体现这种等级差距的是对祖先的祭祀上。宗祠是宗家血脉所系,也是宗家盛衰的标志。历代帝王将相都很重视宗祠,宗祠对国家的兴衰起到一定的作用。
祠堂是从西汉开始逐渐兴起的,汉代祠堂是建筑在墓前的祭祀场所,祠堂多为石质,又称石室。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后发展到等级制度的禁锢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有资格拥有宗祠的人依然寥寥无几。中国允许民间建立宗祠始于1536年,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明代嘉靖皇帝允许民间“联宗立庙”诏令的颁布,民间建立宗祠终于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从此,宗祠与家谱一起成为家族最重要的象征。 家族祠堂,为旧时宗族制度的产物,在大小城镇,凡大家族都设祠堂,以供奉祖先和进行议事,由族长主持。
祠堂的功能作用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 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还可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配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祠堂有五大功能:
一、尊祖敬宗,纪念祖先,发扬祖先的爱国主义,艰苦创业的精神。
二、寻根问祖,接待来访,联络宗亲的场所,加强民族团结,发扬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三、是道德教育的基地,通过祠堂文化内涵,匾额、楹联、碑记,以及族规家训,如爱国、孝悌、敬业、诚信、友善,勤劳、俭朴等道德风尚,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等,发扬文明道德、和谐友好新风尚。
四、是陈列书画,阅读书报,增进知识,联络感情,增进宗亲邻里情谊,喝茶聊天休闲,发扬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
五、是民俗文化、民间收藏的陈列馆,收藏陈列旧宗谱、旧碑记、旧石器、旧家具、旧农具,是新旧历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修缮祠堂的工作是刻不容缓。
祠堂修建: 祠堂修建首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如平面的布局,(祠堂的建制并无明文规定,规模也有大有小,一般正厅为供奉和议事场所。讲究的祠堂多利用木雕、砖 雕、石雕等作为建筑装饰)。祠堂一般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明《鲁班经》卷一记载:“凡造祠宇为之家庙,前三门(山门),次东西走马廊,又次之大所,此之后明楼,茶亭,亭之后即寝堂。”祠堂建筑不一,有些祠堂还在后部设置庭园。有些祠堂附设有戏台,标志着祠堂作为公共建筑的性质得到加强。享堂是祠堂的正厅,它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所,因此一般在建筑群中是规模最大、用材最考究、装饰最华丽的建筑;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位或纪念对象之所,在建筑的后部均设有神龛。设计之精美,做工之巧妙,充分体现了精湛的智慧和艺术创造。
祠堂的建筑风格各式各样,建筑规模也各式各样,个别大的祠堂有数十,都是以较严肃的殿堂组成。大部分祠堂有高大的墙门、门楼、照壁、正殿、庑房、享堂等房屋建筑,正厅两侧有厢房等建筑。庭院植有树木花草,庄严典雅。总体是离不开传统的中轴对称、纵深横宽的规格、具体结合建造者财力、用地规模等。规模规格甚多就不一一举例了。
随着历史变革,解放后60年代的运动中,很多地方的祠堂都被推倒破坏,有些改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如今北方已难见祠堂,不知祠堂为何作用者比比皆是。 而南方浙江、江西、安徽、广东、福建等较为重视传统的地区则有些祠堂得以保存。
如广东紫金天柱公与将军祠:据悉谱载,天柱公是烈系48世大相公之次子(兄天槛、弟天栋),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四年甲子岁、戊辰月、庚申日、丁丑时(即公元1144年3月26日),出生地为江西兴国平故圩。长相魁梧、威猛、于宋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31岁时)登乙未科进士。
时因广东土著人(当时称蛮夷、多为“蛮僚”、“峒僚”等少数民族)经常聚众攻城扰民,杀人越货,作恶多端,朝廷屡抚不服,出榜招贤平乱。公拮榜领旨,统兵清剿,勘乱功成后,被封为朝勇镇蛮大将军,加封授诏司大使、特进光禄大夫。(随征的兄弟叔侄九十多人皆受圣封。),后出任广州刺史。
当时正值南宋末年,朝廷的半壁江山风雨飘摇、民不聊生,为远离战火,百姓纷纷南下、大量涌入闽、粤、赣地区,谋求生存。天柱公为这些百姓们开发和定居闽、粤、赣地区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生活环境。是百姓的感恩和崇拜偶像。
为纪念和弘扬宗功祖德,柱公裔孙于大清咸丰年间庚申岁(公元1860年)在紫金县龙窝镇礼坑村建起了天柱公纪念祠一座,因公曾封为镇蛮大将军、故世人称“将军祠”。一百多年来香火鼎盛。
因世事沧桑,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公祠被毁、夷为平地。至公元1994年,族人齐心集资一百多万元在原圵重建复龕。使之焕然一新,平时香火不断。为加强族人团结、凝聚宗族感情和力量,响应号召的一带一路,发挥重要作用。
天柱公的伟大精神是极具正能量的一种文化符号,将始终深刻影响和启迪后人。我们必须永远继承和发扬!
东莞的墓、礼坑的祠是天柱公的英魂所藏之地。让我们永远不忘春秋拜祭、代代传承下去。
又如著名广东南雄市珠玑巷宗祠:珠玑古巷号称“中国三大寻根地之一”、“中原氏族南迁中转站”、“中华姓氏祠堂博物馆”、“岭南文化发祥地”、“广府人七百年前桑梓乡”,是一个让广府人倍感亲切的祖居地,凝聚着179个姓氏宗族、几千万珠玑后裔对故土的眷恋和美好向往。那些从不同途径收集到的陈年旧事,那些镌刻着历史痕迹的老屋子,还有那一座座存放着绵绵乡愁的新旧祠堂,无不让人情不自禁陷入一种怀旧的氛围并勾起对往昔的追忆。走进这条古老的小巷,总有一种穿梭在时光遂道的错觉。近年来,随着寻根热潮的日益高涨,众多散居海内外的珠玑后裔纷纷回到珠玑巷这片既美丽又饱含历史沧桑的故园,筹资修建了几十座姓氏宗祠,以偿追根溯源、加强联谊并传承家族优良传统之夙愿。有机会不妨到珠玑古巷一游,走进这些金碧辉煌、古朴庄严的祠堂,去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姓氏文化。
中 国 国 学 文 化 产 业 协会
深圳国学文化产业管理有限公司
深圳市曜综天天读传播有限公司
钟曜声撰稿
撰稿:钟曜声
编辑:钟彬、振明
对稿:易宸、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