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手机:13691889868
邮箱:3305862202@qq.com
地址: 深圳光明区公明街公明社匹建设东路15栋404
中华文明为什么曾以花为图腾

中华文明为什么曾以花为图腾

[来源:原创]    [作者国学文化]    [日期:2017-02-15 10:37]    [热度:]

中华文明为什么曾以花为图腾

二里头遗址模拟图

  1959年秋,72岁的史学家徐旭生带着考古团队行进在河洛平原。当他们来到二里头时,徐旭生在田间地头徘徊。有旁人问:“老先生,您是不是丢了什么东西?”徐旭生笑了笑,“是啊,丢了一个大东西,丢了一座几千年前的大城”。

  第二年开春,中科院考古所成立考古工作队。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二里头地区共组织了8次大规模考察,成果丰硕。21世纪初,“夏商周断代工程”考察报告正式发布。学者们大多认为:二里头遗址昭示的是夏代文明。

  二里头遗址:

  “世界上最早的移民城市”

  二里头,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西南9公里处。村头迎面就是一个大牌坊:“天下第一都”。它告诉我们,四千年前一座偌大的历史古城,就在我们脚下。

  地上,坐落着公元21世纪的乡村农舍;地下,静躺着公元前21世纪的繁华都城。这座大都市范围广大,东西2公里,南北1.5公里。它至少由四五个宫殿群组成,如1号宫殿,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有居室、厅堂、走廊、宫墙。

  这座大都市由宽阔方整的“井”字形大道组成都市交通网。一般道路在十来米宽,相当于现代的“两车道”。同时,地下有着完整的排水系统。目前发现的下水道,一头大一头小,埋在地下1米深处。

  《史记》上说:“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二里头地处伊、洛、河(黄河)三大河流的交汇处,坐落在开阔的河洛平原上。当时,此处森林茂密、物产丰富、气候温和,极适宜于先民生存和发展。此外,它南依文化气息浓郁的邙山,足下一马平川,几千年间一直是交通要道和货运集散地。

  当年,这里居住着约6200户城市居民,有三四万人,基本可分为贵族、手工业者、自由民、城市贫民。而当时全世界的人口只有1000万左右,由此可见二里头地区的繁华程度。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对骨殖的检测发现,这三四万人并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从居室条件看,有的住在宫室中,是王公和贵族;有的住在整齐的“一居室”“二居室”中,多为外来经营的手工业者和经商者;有的住在杂乱的半地穴建筑中,无疑多半是外来务工者。

  有学者认为,这座城市里,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是外来“打工”的。无怪乎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许宏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移民城市。”研究中国的移民文化,不可不研究二里头。

  这里,还有地势之利。站在二里头放眼眺望,一派平原气象,远处隐约可见的邙山山脉,实际上是平原中的“高丘”,可种植各类作物,而水灾来临时又常能幸免。1982年的一场大水灾,整个河洛平原沦为泽国,唯独二里头“高高在上”,安然无恙。当时的水位达到海拔118米,而二里头恰好在120米以上。

  这真是块神奇的土地。大禹选此作为治水的出发点,确实很有道理。

  三个流变阶段:

  对花的崇拜到“华”的人格化

  中华文明又被称为华夏文明。“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尚书正义》注曰:“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唐代孔颖达为《左传》注疏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文明便是这样一种地域宽广、服饰华美、礼仪讲究的文明。

  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华”与“花”同义。魏晋南北朝之前,只有“华”字,没有“花”字。人们讲“华”时,指的就是“花”。“华”的繁体字,就似一簇盛开似锦的繁花,比后来出现的“花”字更为形似。

  华夏文明以农为本,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崇拜与农业有着密切关联的“花”,并自以为花神的后裔。学者王增永在《华夏文化源流考》一书中指出,依据原始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世界上任何文明民族,都有一个以图腾为氏族标志、氏族称号的文化时代。华夏民族也不例外,华夏民族的祖先,就是一个以花为图腾的古老民族。

  在农耕社会,人们对花的敏感是可想而知的。《诗经》中有“实发实秀,实坚实好”的说法,其中的“秀”就是指谷类植物的开花抽穗。当时的人已经懂得,只有花开得好,果实才会丰硕,这是生产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花直接关系人们的生计,由此产生对花的崇拜,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