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孔子的孙子),“中”是不偏的意思, “庸”是不变的意思。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中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诗》、《书》、《礼》、《易》、《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 “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谟,即治国计划;训,即大臣的态度;诰,即国君的通告;誓,起兵文告;命,国君的命令。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辩。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赵、韩、魏、秦。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但被司马懿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代。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国都建在金陵。